第一章情愫
大唐武德二年。
崎岖蜿蜒的路上,马车走得很艰难。
清明时节,长安城外小雨连绵,路上愈发变得泥泞,马车几次陷入泥泞里,李家的部曲们合力才将马车抬出来,然后继续前行。
马车上坐着一位女子,年约二九,眉目如画,琼鼻艳唇,稚嫩的少女风情里透出几许端庄。
女子是当今曹国公李世勣的亲妹妹,李英娘。
李世勣这些年跟随李渊李世民南征北战,终于,在英君名将的浴血厮杀下,大唐立国了。
立国后李渊大封功臣,李世勣被封为曹国公,上柱国,黎阳总管,并将他的“徐”姓改赐为“李”姓。
天子赐姓,无比荣幸,李世勣全族上下自然也跟着改了李姓。
虽然立了国,可天下仍然未平,南北皆有许多反隋又反唐的所谓义军。
今年初,李世勣奉旨刚平了并州之乱,平乱之后,李渊索性给了他一道旨意,封他为并州都督,命他领兵驻扎并州。
旨意里的意思,李世勣驻军并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此一来,李世勣的妻儿老小便都要迁到并州居住。
于是在清明时节,李世勣让数十名亲卫护送自己的家人从长安迁移到并州,眼前这辆马车里,李世勣的亲妹妹李英娘已是家人的最后一批。
随行的人不多,只有马车里的李英娘和数十名亲卫。
亲卫之中为首的队正,是一名二十多岁的魁梧汉子,面颊略显黝黑,五官不算太英俊,但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武之气。
队正也姓李,名叫李长生,是前些年反隋战乱时,李世勣在野外捡到的孩子,见他为人忠勇,于是便留在身边任亲卫,这几年下来,李世勣对他分外看重,二人名为主仆,实为兄弟。
这次李世勣迁移家人,李长生当仁不让地担当护送的重任。
从长安出发已五日,清明时节的细雨看似多情缠绵,但对行路的人来说,却极为麻烦。
路上的泥泞阻碍了行程,常常要冒着雨下马推车,将陷入泥沼里的车轮合力抬出来,这一路上,李长生和袍泽弟兄们吃了不少苦。
这不,刚刚抬出车轮没多久,行了不到三里路,车轮再次陷入了泥沼中。
李长生也不嫌麻烦,喝令弟兄们下马,众人合力抬起车轮,喊着号子使劲儿。
马车的窗棂打开,露出李英娘那张俏丽的脸庞。
垂睑往下看,见李长生浑身湿透,正冒着细雨咬牙抬起马车,胳膊上虬结的肌肉,脖子上鼓起的青筋,李英娘怔怔注视半晌,不知为何脸蛋儿突然一红,飞快地关上了窗棂。
车轮又被抬出了泥沼,李长生抬袖胡乱擦了一把额头,眯眼望着远处迷蒙的远方,大喝道:“传令继续前行!”
马车刚启动,窗棂又打开,从里面伸出一只白玉般的柔荑。纤细的手上,正捏着一块洁白的帕巾。
骑马护侍在马车旁的李长生愣了一下,呆怔地看着那只葱白的纤手。
良久,窗棂里传出一道清冷的声音。
“擦擦汗。”
李长生吃了一惊,面红耳赤道:“小人不敢。”
马车内传出一道嗔怒般的哼声,纤手捏着的帕巾却一扔。
洁白的帕巾在半空中蹁跹飞舞,眼看要落在地上碾落成泥。
李长生眼疾手快,伸手将那块帕巾拽住。
“呃,小人多谢小姐。”李长生骑在马上抱拳。
“哼!”马车内,仍是那声傲娇的一哼。
第二章杀机
李长生与李英娘认识很久了。
当年李世勣从一片残垣瓦砾中捡到了孑然一身的李长生,将他带回府里,那时的李英娘便认识了他。
“李长生”原本不叫李长生,这个名字是李世勣给他取的。
那一年的李长生,还是个茫然无助的少年,衣衫褴褛站在院子里,手足无措地看着府里陌生的下人来来去去。
那一年的李英娘,还是个豆蔻少女,梳着双丫髻,眉目里皆是青春的狡黠和灵动。
无措的李长生,第一次见到李英娘时,便觉得心跳加快,甚至难以呼吸。
李英娘丝毫没有嫌弃他脏乱的头发和衣衫,反而拉起他的手,蹦蹦跳跳来到后院,让下人给他清洗,给他换了干净的衣裳,给他梳了一个漂亮的发髻,发髻上还给他插了一支铁簪。
一个英武又腼腆的少年郎,在李英娘的手中渐渐成型。
那一年,少年与少女的初遇,美得像一幅梦境里的画。
后来啊,少年和少女长大了,情窦初开了,也懂得男女之防了。
于是少年渐渐变得稳重且沉默,少女也不像当年那么活泼,变得恬静优雅。
那些如诗如画的少男少女心思,大约也像酒一样被封存在瓮里,深埋在心田了吧。
那段不太平的岁月,李长生能见李英娘的次数不多。
大多数时候,李长生是李世勣麾下的亲卫,跟随李世勣南征北战。
几年下来,李长生更沉默了,身上的伤疤更多了,几番出生入死,李世勣对他也更欣赏了。
这次清明时节,护送李世勣家眷的任务,是李长生小心翼翼向李世勣求来的。
他的心里,一直住着当年那个小姑娘,他想见到当年那个小姑娘,保护那个小姑娘。
姑娘已不小了,她其实已十八岁,眼看到了要嫁人的年纪。
见面又如何?这一路来,李长生与李英娘说的话不超过十句,大多数时候,一个在马车里,一个在马车外,大家都在沉默中匆匆赶路。
第二天,淅沥的细雨仍然绵绵不休。
李长生和亲卫们护侍着马车,每次车轮陷在泥沼里,李长生仍然不厌其烦地将马车抬出来。
车队行至晋州城不远的一处山林外时,意外发生了。
一队打着反隋旗号的所谓义军拦在路前。
说来李世勣虽被李渊封为国公,但也就一年内的事。
去年武德元年,李世勣的旧主李密才归顺大唐李渊,李世勣也跟着旧主一同归顺。
李密本是一方枭雄,他归顺大唐是不得已的,因为去年他被王世充所败,又是隋帝必诛的反贼,李密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归顺李渊。
此时此刻,这支反隋的义军拦住了同样反隋的李世勣家眷马车。
有点可笑,但眼前的情势让人笑不出来。
这支义军大约百多人,穿着破烂且不统一的衣裳,稀稀拉拉披戴皮甲,兵器也是五花八门,看起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但李长生却神情凝重。
他绝不会把这支所谓义军当成乌合之众。
能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活下来的义军,必然有他们的本事。
此刻敌众我寡,马车里还有一位他拼却性命也要保护周全的姑娘。
多年跟随李世勣征战,李长生从没像此刻般紧张忐忑。
马车里,是他的软肋,如此彻底地将软肋暴露在敌人面前,是他从未有过的经历。
“列阵,备战!”李长生双目赤红,拔出了腰侧的刀。
大唐武德二年。
崎岖蜿蜒的路上,马车走得很艰难。
清明时节,长安城外小雨连绵,路上愈发变得泥泞,马车几次陷入泥泞里,李家的部曲们合力才将马车抬出来,然后继续前行。
马车上坐着一位女子,年约二九,眉目如画,琼鼻艳唇,稚嫩的少女风情里透出几许端庄。
女子是当今曹国公李世勣的亲妹妹,李英娘。
李世勣这些年跟随李渊李世民南征北战,终于,在英君名将的浴血厮杀下,大唐立国了。
立国后李渊大封功臣,李世勣被封为曹国公,上柱国,黎阳总管,并将他的“徐”姓改赐为“李”姓。
天子赐姓,无比荣幸,李世勣全族上下自然也跟着改了李姓。
虽然立了国,可天下仍然未平,南北皆有许多反隋又反唐的所谓义军。
今年初,李世勣奉旨刚平了并州之乱,平乱之后,李渊索性给了他一道旨意,封他为并州都督,命他领兵驻扎并州。
旨意里的意思,李世勣驻军并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此一来,李世勣的妻儿老小便都要迁到并州居住。
于是在清明时节,李世勣让数十名亲卫护送自己的家人从长安迁移到并州,眼前这辆马车里,李世勣的亲妹妹李英娘已是家人的最后一批。
随行的人不多,只有马车里的李英娘和数十名亲卫。
亲卫之中为首的队正,是一名二十多岁的魁梧汉子,面颊略显黝黑,五官不算太英俊,但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武之气。
队正也姓李,名叫李长生,是前些年反隋战乱时,李世勣在野外捡到的孩子,见他为人忠勇,于是便留在身边任亲卫,这几年下来,李世勣对他分外看重,二人名为主仆,实为兄弟。
这次李世勣迁移家人,李长生当仁不让地担当护送的重任。
从长安出发已五日,清明时节的细雨看似多情缠绵,但对行路的人来说,却极为麻烦。
路上的泥泞阻碍了行程,常常要冒着雨下马推车,将陷入泥沼里的车轮合力抬出来,这一路上,李长生和袍泽弟兄们吃了不少苦。
这不,刚刚抬出车轮没多久,行了不到三里路,车轮再次陷入了泥沼中。
李长生也不嫌麻烦,喝令弟兄们下马,众人合力抬起车轮,喊着号子使劲儿。
马车的窗棂打开,露出李英娘那张俏丽的脸庞。
垂睑往下看,见李长生浑身湿透,正冒着细雨咬牙抬起马车,胳膊上虬结的肌肉,脖子上鼓起的青筋,李英娘怔怔注视半晌,不知为何脸蛋儿突然一红,飞快地关上了窗棂。
车轮又被抬出了泥沼,李长生抬袖胡乱擦了一把额头,眯眼望着远处迷蒙的远方,大喝道:“传令继续前行!”
马车刚启动,窗棂又打开,从里面伸出一只白玉般的柔荑。纤细的手上,正捏着一块洁白的帕巾。
骑马护侍在马车旁的李长生愣了一下,呆怔地看着那只葱白的纤手。
良久,窗棂里传出一道清冷的声音。
“擦擦汗。”
李长生吃了一惊,面红耳赤道:“小人不敢。”
马车内传出一道嗔怒般的哼声,纤手捏着的帕巾却一扔。
洁白的帕巾在半空中蹁跹飞舞,眼看要落在地上碾落成泥。
李长生眼疾手快,伸手将那块帕巾拽住。
“呃,小人多谢小姐。”李长生骑在马上抱拳。
“哼!”马车内,仍是那声傲娇的一哼。
第二章杀机
李长生与李英娘认识很久了。
当年李世勣从一片残垣瓦砾中捡到了孑然一身的李长生,将他带回府里,那时的李英娘便认识了他。
“李长生”原本不叫李长生,这个名字是李世勣给他取的。
那一年的李长生,还是个茫然无助的少年,衣衫褴褛站在院子里,手足无措地看着府里陌生的下人来来去去。
那一年的李英娘,还是个豆蔻少女,梳着双丫髻,眉目里皆是青春的狡黠和灵动。
无措的李长生,第一次见到李英娘时,便觉得心跳加快,甚至难以呼吸。
李英娘丝毫没有嫌弃他脏乱的头发和衣衫,反而拉起他的手,蹦蹦跳跳来到后院,让下人给他清洗,给他换了干净的衣裳,给他梳了一个漂亮的发髻,发髻上还给他插了一支铁簪。
一个英武又腼腆的少年郎,在李英娘的手中渐渐成型。
那一年,少年与少女的初遇,美得像一幅梦境里的画。
后来啊,少年和少女长大了,情窦初开了,也懂得男女之防了。
于是少年渐渐变得稳重且沉默,少女也不像当年那么活泼,变得恬静优雅。
那些如诗如画的少男少女心思,大约也像酒一样被封存在瓮里,深埋在心田了吧。
那段不太平的岁月,李长生能见李英娘的次数不多。
大多数时候,李长生是李世勣麾下的亲卫,跟随李世勣南征北战。
几年下来,李长生更沉默了,身上的伤疤更多了,几番出生入死,李世勣对他也更欣赏了。
这次清明时节,护送李世勣家眷的任务,是李长生小心翼翼向李世勣求来的。
他的心里,一直住着当年那个小姑娘,他想见到当年那个小姑娘,保护那个小姑娘。
姑娘已不小了,她其实已十八岁,眼看到了要嫁人的年纪。
见面又如何?这一路来,李长生与李英娘说的话不超过十句,大多数时候,一个在马车里,一个在马车外,大家都在沉默中匆匆赶路。
第二天,淅沥的细雨仍然绵绵不休。
李长生和亲卫们护侍着马车,每次车轮陷在泥沼里,李长生仍然不厌其烦地将马车抬出来。
车队行至晋州城不远的一处山林外时,意外发生了。
一队打着反隋旗号的所谓义军拦在路前。
说来李世勣虽被李渊封为国公,但也就一年内的事。
去年武德元年,李世勣的旧主李密才归顺大唐李渊,李世勣也跟着旧主一同归顺。
李密本是一方枭雄,他归顺大唐是不得已的,因为去年他被王世充所败,又是隋帝必诛的反贼,李密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归顺李渊。
此时此刻,这支反隋的义军拦住了同样反隋的李世勣家眷马车。
有点可笑,但眼前的情势让人笑不出来。
这支义军大约百多人,穿着破烂且不统一的衣裳,稀稀拉拉披戴皮甲,兵器也是五花八门,看起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但李长生却神情凝重。
他绝不会把这支所谓义军当成乌合之众。
能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活下来的义军,必然有他们的本事。
此刻敌众我寡,马车里还有一位他拼却性命也要保护周全的姑娘。
多年跟随李世勣征战,李长生从没像此刻般紧张忐忑。
马车里,是他的软肋,如此彻底地将软肋暴露在敌人面前,是他从未有过的经历。
“列阵,备战!”李长生双目赤红,拔出了腰侧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