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三国归晋

作品: 腾飞五千年:汉末三国(上下) |作者:袁腾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7-21 16:54|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999txs.com)

《三国演义》开头有这么一句话:“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开始,天下开始大乱,先是群雄逐鹿,然后魏、蜀、吴天下三分,再到蜀汉灭亡,晋取代魏。魏、晋易代之际,暴君孙皓在东吴滥杀无辜、荒淫无度,导致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同时,孙皓还野心勃勃,一直做着统一天下的美梦。那么,晋国和吴国到底谁能问鼎天下?

吴、晋断交

孙皓最大的爱好就是杀人,跟桀纣相比也不落下风。他还整天梦想着统一天下,左右之人迫于他的淫威,为了保命,便顺着他的意思,让孙皓更加志得意满。

孙皓登上皇位不久,有人报告发现了一个大鼎,于是他就改元宝鼎。后来又有人说看到凤凰集会,他就又改元凤凰。还有人说在湖边捡到一个石盒,盒子里边有块小石头,色青白,长四寸、广二寸有余上面刻着“皇帝”两个字。孙皓觉得这是上天赐给他的玉玺,于是又改元天玺。

孙皓在位的时候年号改了很多次,说明他确实渴望着统一天下,做天下的共主。可是你要统一,不能光靠杀人和做梦,你得有切实可行的准备。

在这方面,晋国的司马炎就比孙皓强多了。司马炎在篡位之初忙着整理内务,再加上晋国内部对于是否征伐吴国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所以他并没有立即和东吴翻脸。

后来,有一个从晋国回国的使者对孙皓说:“北方的晋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我们可以趁机袭击他们。”

孙皓询问群臣攻打晋国的计策是否可行。当时左丞相陆凯还活着,他说:“晋国新近吞并了蜀汉,又派遣使者来我国求和,他并不是向我们示弱,只不过是想蓄积力量,以待时机。敌人的势力正当强大的时候,我们想要侥幸取胜很难,我看不出这么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孙皓听了陆凯的话,就没有出兵,但是他跟晋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双方不再互遣使者了。再之后,孙皓曾经多次派人主动出击晋国,但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就像诸葛亮和姜维数次北伐一样无功而返晋国原本就很强大,加上又吞并了蜀汉,吴弱晋强,吴国始终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几年以后,晋国局势比较安定了,晋武帝司马炎就有了灭吴的想法。他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镇守襄阳,领荆州诸军事。

羊祜镇守荆州期间,十分注重安抚远近的百姓,在江汉地方深得民心。特别是他对居住在晋、吴边界地区的吴国人开诚布公、一视同仁,投降的吴人如果想离开,就发给他们路费,任由离去。

羊祜还裁减守边巡逻的士兵人数,让他们开垦了八百多顷农田。他刚到荆州的时候,军队的粮食不足以维持百日,等他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当地就有了足够军队吃十年的粮食。

在羊祜经营荆州的时候,孙皓依然残暴不仁。他的堂弟,前将军孙秀当时在夏口任都督,孙皓很讨厌他,民间也流传着孙秀早晚会被孙皓收拾的说法。正巧,孙皓让何定率领五千士兵随他到夏口打猎,孙秀却以为哥哥要来办自己了,吓得惊慌无措,连夜带着妻子儿女和数百名亲兵投奔了晋国。

吴国宗室来降,司马炎非常高兴,如获至宝,封孙秀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会稽公。吴国人一看归降晋国不但能保命,还能加官晋爵,就又发生了好几起投降事件,很多吴国的宗室都归降了晋国。

航母Style

羊祜帐下有一个参军叫王濬,后来做到了益州刺史。羊祜非常了解王濬。羊祜的侄子曾经对羊祜说:“王濬为人志向远大,又好奢侈,不应该让他专权,要对他有所约束。”但是羊祜说:“王濬很有才能完全可以担当大任。”王濬在益州很快就树立起了威信,很多少数民族都来投奔依附。不久,王濬升为大司农。

当时晋武帝跟羊祜密谋讨伐吴国。羊祜认为攻打吴国必须凭借上游的有利地势,让水军顺流而下。他秘密上书晋武帝,请求不要让王濬到中央做官,还是担任益州刺史,让他去治理水军。

晋武帝下令让王濬解散屯田军,大量建造战船。王濬手下的将令何攀说:“原先屯田的军队只有五六百人,造船速度太慢,往往新船还没造成,之前造好的船就已经腐烂了,应当召集各郡士兵凑出一万多人共同造船。这样的话,到年底就能完成任务。”王濬一听,心中犹豫不决,打算先向朝廷请示。何攀对他说:“朝廷如果知道要召集一万多士兵肯定不会同意,会疑心你要造反。不如你先瞒着朝廷招兵即使朝廷知道了,工程已成定局,也就不好再阻止了。”王濬就采纳了何攀的建议,命他掌管建造战船的事宜,并且督造兵器。

王濬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战船,以脚步测量,船身长一百二十步,据说能容纳两千多人,而且在船上建造了城楼,筑起高台以望敌军。因此,这种船就被称为“楼船”。楼船上四面开了可以进出的门,还可以骑着马来回奔跑,可谓古代版的航空母舰。当时造船砍削下来的木片盖住了长江水面,这些木片顺江而下,漂到了吴国境内。

跟晋国接壤的吴国守将拿着顺江而下的木片,派人禀报孙皓:“晋国必然有攻吴的计划,要赶紧增加我方的兵力,守住要害地区。”但是孙皓根本就听不进去,守将只好用铁索阻拦江面,想阻断长江的通路。

就在王濬在益州打造战船、吴国铁索横江的时候,吴国国内因为孙皓残暴的统治而发生的叛逃接二连三,幸亏主持军队的陆抗统兵有方,局势才没有进一步恶化。

边境联欢

当时吴、晋两国边境地带的将领是羊祜和陆抗,这二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羊祜用信义收买吴人,每次跟吴国交战都事先约好日期,从来不搞突袭。部下有人对羊祜说:“咱哪能这么打仗?兵者,诡道也。咱得出诡计奇谋。”羊祜用酒把这个人灌醉,不听他的建议,坚持要堂堂正正地打。

军中缺粮的时候,羊祜的部队中有人去吴人的地盘收割粮食。羊祜派人记下数量,然后用绢偿还吴人的损失。羊祜打猎也只在晋国境内,从来不越过晋、吴的边界。如果有野兽被吴国人打伤,跑到晋国来被晋国人抓获了,羊祜也要再送还给吴国人。

时间一长,边境上的吴国人对羊祜心悦诚服。羊祜和陆抗在边境上对峙期间,双方使者经常奉命互相往来。陆抗送给羊祜的酒,羊祜从不生疑,端起来一口饮尽。陆抗生病了,向羊祜求药,羊祜就派人把药送给他,陆抗接到药之后也是马上服下。很多人都劝他不能吃,说这药里边可能有毒。陆抗听后,哈哈大笑,说:“羊祜怎么可能会用毒药杀人呢?”陆抗对守边的士兵说:“如果别人专门施恩,我们专门作恶,这就等于不战就屈服了。所以,现在双方各保疆界就可以了,咱们千万不要越境惹事。”

吴王孙皓听说双方边境关系和谐,就责备陆抗说:“我让你跟晋国打仗,你却跟他联欢,你到底想干什么?”陆抗说:“一乡一邑都不可以不讲信义,更何况是大国?如果我不这样做,就彰显了羊祜的恩德。人家施恩惠,咱们专门玩诡计,那不就更显得人家伟大、自己卑微吗?所以,如果我们不施恩惠对于羊祜无碍,我们自己却会受损伤。”

但是孙皓坚持采纳那些急功近利的将领的策略,多次侵犯晋国的边境。陆抗多次加以劝阻,孙皓就是不听。每一次出兵基本上都被晋人打得大败,而叛逃到晋国的吴国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几年后,一直苦心经营边防的陆抗病重,临终之际对孙皓说:“你一定要注意西部边境地带的防御,那里地处上游,敌人如果顺江而下,情势就会危急万分,一定要增强当地的守卫力量。”

陆抗死了之后,孙皓并没有理会他的嘱托,反而把当地的部队划分为好几个部分,让陆抗的几个儿子分别统领。

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在吴国良将去世、人心离散之际,孙皓还做着统一中原的美梦。吴国有一个湖被疏浚开通,他就觉得这是自己要当中原天子的吉兆;一个山上有几个石洞呈现出了赤黄色,他也认为预示着自己要统一。所以,他乱改年号,时常骚扰晋国边境。

就在此时,羊祜多次上书晋武帝,要求讨伐吴国。在上书中,羊祜言辞恳切:“运数是上天授予的,但是功勋业绩是由人来完成的。蜀汉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我军进兵之日不曾有任何阻碍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汉中各城都如栖息之鸟不敢出动,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抵抗之心,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力量不足以与我国抗衡。现在长江、淮水的险峻不如蜀之剑阁,孙皓的残暴又超过刘禅,吴人的困苦胜于蜀人,而我晋国的兵力远超过当年的魏国。如果我们不在此时统一四海,还要坚守要塞,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我们应该水陆并进,乘船从益州顺江而下,一举荡平吴国、完成统一。”

晋武帝司马炎十分赞同羊祜。但是在朝廷议事的时候,青州和凉州的胡人发动了叛乱,所以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包括开国功臣贾充也认为不能够伐吴。羊祜得知朝廷的意见之后继续上书,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上天赐予时机却不去好好把握,将来必定会使经历其事的人扼腕叹息。”

当时只有杜预、张华等人跟晋武帝意见一致,赞成羊祜的计划。当晋国群臣在朝廷上激烈争论的时候,羊祜却病了。晋武帝派张华去看望他,并询问伐吴的谋划。

羊祜对张华说:“请你转奏天子,孙皓凶暴残酷已到极点,如果我们现在行动,可以不战而胜。假如孙皓死了,吴国另立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我们虽有百万之众,长江也不是我们可以窥伺的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张华赞同羊祜的话,羊祜拉着张华的手说:“能够成就我的志向的人非君莫属,你一定要把我的话转奏给天子。”

张华回来向司马炎转达了羊祜的话,司马炎就下定决心讨伐吴国。司马炎想让羊祜躺在战车上号令各位将领,羊祜赶忙推辞,说:“讨伐吴国我不一定要亲自去。战事结束以后,委派官员坐镇东南的时候,希望您能慎重地选择人选。”羊祜推荐杜预代替他,朝廷于是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晋武帝决心攻吴

之后,吴国境内在今天的广东一带有人反叛,孙皓派部队前去平叛。一直在造船的益州刺史王濬上书说:“孙皓荒淫残暴,应当迅速征伐他。如果孙皓死后,吴国又立一个贤明君主,那么吴国就会成为我们的劲敌。微臣造了七年船了,每天都有船因腐烂而毁坏,我年已七十,危在旦夕。此刻只要有一点儿失误,伐吴大事就难以实现,所以我真诚地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这次机会。”

司马炎虽然下定决心立刻伐吴,但是晋国国内还有很多高官不同意。杜预再次上表,劝司马炎立即出兵。但一个月过去了,杜预仍然没有得到司马炎的答复。

杜预再次上表说:“近来朝廷中各种意见蜂起,虽说人心各不同,但也是由于倚仗着恩宠而不考虑后患,轻易地表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入秋以来,讨贼举动越来越明显,如果突然终止行动,孙皓或许会因为恐惧而产生新的计划,比如迁都武昌、修整长江以南各城、把军民迁徙到很远的地方,使城不可以攻,那么咱们伐吴的计划可就派不上用场了。”

晋武帝司马炎当时正好在和张华下棋。杜预的上表送达之后,张华推开棋盘向武帝叩首,说:“陛下圣明英武、礼贤下士,吴主邪恶凶残,诛杀贤良,现在就去讨伐他,可以不受劳累而平定,希望您千万不要再犹豫了。”

晋武帝接受了张华的意见,任命他为度支尚书,总领后勤,从水路运粮。但是贾充坚持己见,还是不同意伐吴。晋武帝大怒,痛斥贾充,贾充吓得赶紧脱帽认罪。

公元279年冬天,晋国大举出兵伐吴,派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向涂中出兵,安东将军王浑向江西出兵,建威将军王戎出兵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兵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兵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和广武将军唐彬从巴蜀顺江东下,直取建业。六路大军水陆并进,总计二十余万人。

司马炎任命大国师贾充为总指挥,率领中军驻扎襄阳,负责各部队的部署、调度与节制。

势如破竹直逼吴都

孙皓一看晋军大举来袭,急忙实行大赦,准备收买民心。但是吴国臣民对孙皓多年的积怨无法轻易消除。晋将杜预首先向江陵进发,王浑从横江出兵,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王濬、唐彬的水军也打败了丹阳守将。吴国人在江边浅滩上的要害区域用铁索拦江,然后打造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中放进江里,想阻拦战船。

王濬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一个木筏长宽各一百余步,又扎了很多披铠甲、手拿兵器的草人,放在木筏上。然后让水性好的士兵在底下托着木筏,走在大船的前面,铁锥就扎到了木筏上,被木筏带走了。

王濬又造了很多大火把,这些火把十几丈长、几十围粗。他让士兵把火把浇上麻油,放在船的前边,遇到铁索就点燃火把。一会儿的工夫,铁索就被火烧得熔化断开。那个年代铁索的质量也不行,熔点低一烧就断开,所以整个江面就失去了所有屏障,变得畅通无阻。这样一来,铁索横江就被攻破了。王濬趁势进击,攻破西陵、荆门,陆抗当年的驻地全部被晋军所得。

王濬打败了吴国的水军都督陆景,杜预也攻克了江陵,湖南、广东、广西这些地方的州郡闻讯都把印绶送来投降,而晋军根本就没打到那里。杜预手持符节,按照皇帝的诏命,安抚了这些州郡的官员。此时,晋军俘获、斩杀吴国都督和监军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百二十多人。晋国将领胡奋攻克了江安。

紧接着,王戎派人跟王濬会师攻打武昌,吴国守将很快就投降了。武昌一破,晋军顺江而下就到了建业。晋国进军非常顺利,杜预把众将领招来商议如何攻打建业。有人说:“百年贼寇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消灭,现在正值春季,雨水大,军队难以长时间驻扎,最好等到冬季来临再大举发兵。”

杜预摇头说:“从前乐毅凭借济西之战一举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目前我军兵威正盛,这就好比是拿刀破竹子,破开数节之后就不会再有吃力的地方了。”然后,他向众将领传授作战策略,部队一直开到了建业附近。

吴国精锐全军覆灭

孙皓听说晋国大军南下,赶紧派丞相张悌督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部众三万逆江而上迎战。诸葛靓是诸葛诞的儿子,诸葛诞兵败后归降东吴。

当军队走到牛渚的时候,沈莹说:“晋军在蜀地治理水军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国上游的部队素来缺乏戒备,现在名将战死,年少者担当重任,恐怕抵挡不住晋军。我们应该集中兵力,等晋军到来再决一死战。如果能够侥幸取胜,长江以北就太平了。现在胜负之数未定,不可轻易过江。”

丞相张悌说:“吴国名将都已战死,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我担心晋军到了之后,我军恐惧惊慌,就不可能再整肃起来了。所以趁着还能跟晋军决战的时候赶紧渡江。如果败亡,为国捐躯没什么可遗憾的如果取胜,敌军奔逃,我军的声势大振,就可以乘胜向南进军,不愁强敌不被攻破。如果依了你的计策等蜀地和北边的晋军都到了,再跟人家决战,那恐怕士兵就会四散逃跑,君臣就要一起投降,没有一个人死于国难,这不是太耻辱了吗?”

张悌不听沈莹之言,率军渡过长江,包围了晋将王浑的部下张乔。张乔手下只有七千人,打不过三万吴军就投降了。诸葛靓建议把他们都杀了,张悌说:“强敌还在前面,咱们先不要做无关紧要的事。况且杀降将不祥。”诸葛靓说:“这些人是因为没有救兵,力量弱小才假装投降,想拖延时间,并不是真正屈服。你如果放了他们必有后患。”

张悌不但不听,还让张乔率领本部七千人马继续待在原来的防地。东吴大军继续前进,遇到了晋国的大部队,双方激战,吴军失利。张乔果然又从后面掩杀上来,吴军大败。

诸葛靓带了几百人逃走,派人去迎接张悌。张悌不肯离开,诸葛靓就亲自过去拉他走,跟他讲:

“存亡自有气数,并不是你一个人能够支撑的,你为什么非要求死呢?”

张悌流着眼泪,拉着诸葛靓的手说:“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我还很小的时候就被诸葛丞相赏识,他屡次提拔我。我常常怕自己死得没有意义,辜负了名贤对我的提携,今天我要以身殉国。你走吧。”

诸葛靓再三拉他都拉不动,只好流着眼泪放开手,自个儿走了。走了一百多步远,他回头一看,晋兵已经掩杀上来,把张悌杀了。同时被晋兵杀掉的还有孙震、沈莹等七千八百余人。这一仗吴军精锐全军覆没。

王濬收金陵

当初,晋武帝下诏书,命令王濬攻下建平(今湖北秭归)后,就接受杜预的节制调度,到了建业之后再接受王浑的调度。杜预到了江陵,就对众将领说:“如果王濬攻克了建平,就会顺长江而下,他的威名已经显著,不适合再让他受我的节制。如果他不能攻克,那就说明我无缘与他共事。”

当王濬到了西陵之后,杜预给他写信说:“你已经摧毁了敌人的西部屏障,应该挥师直取建业,解救水深火热之中的吴国百姓。”

所以,王濬就独自从武昌顺长江向建业进逼。孙皓派人率舟师一万进行抵抗,但是这支部队一望见王濬的旌旗就投降了。此时,江中满满的都是身披铠甲的晋国士兵,旌旗蔽日、刀枪耀眼,在蓝天的映照下,气势极其盛大,吴国人异常恐惧。

东吴将领陶濬本来要平定广州一带的叛乱,等到了武昌,听说晋军大举进逼,就赶紧领兵返回建业。孙皓给了他一支部队让他去抵抗,但刚一上战场,这支部队的人就全逃跑了。很快,王浑、王濬和琅玡王司马伷三路大军逼近建业,吴国的司徒把印玺符节送到王浑那里表示投降。

王濬的舟师经过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时,王浑派信使邀请王濬商议事情,实际上是晋将争功,都想做第一个进入建业的人。王濬正在扬帆快进,直逼建业,就派人回复王浑说:“船行正顺风,不便停下来。”

这一天,八万晋军士兵乘坐相连百里的战船,擂鼓呐喊,直指石头城。孙皓一看大势已去,只好学当年的刘禅,脱去上衣绑着自己,抬着棺材,嘴里衔着玉璧向王濬投降。晋国接受了吴国的地图和户籍攻克吴国四个州,四十三个郡,收获五十二万三千户,收降二十三万名士兵。

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咏史诗》,专门写这件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晋国朝廷听到吴国被平定的消息之后非常高兴,君臣互相庆贺。晋武帝手持酒杯,流着泪说:“这是太傅羊祜的功劳。”

只有投降过来的吴国宗室骠骑将军孙秀没有和大家一起庆贺,而是面朝南方泪流满面,说:“从前,先主孙策刚满二十岁就以一介校尉身份创下了基业,如今后主失去整个江南之地,宗庙、陵墓从此成为丘墟。茫茫苍天,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啊?”

孙皓的俘虏生活

暴君孙皓投降后,赐爵归命侯,比刘禅的公爵低了一级。他在晋国虽然待遇、爵位不如刘禅,但总的来说,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据说有一次司马炎召孙皓相见,指着臣子的座位跟他讲:“朕设座位等你很久了。”孙皓输仗不输嘴,说:“臣在南方也设了座位以待陛下。”晋武帝听后哈哈大笑,没有再跟手下败将斗嘴。

还有一次,贾充问孙皓:“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有这事吗?”孙皓说:“对于弑君臣子以及奸险狡诈不忠的人,就该用这种刑罚。”贾充就曾弑君,高贵乡公曹髦就是他唆使人杀的。一听这话,贾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有一次,晋武帝喝酒的时候,在酒宴上问孙皓:“听说南方人喜欢做尔汝歌,你能做一首吗?”孙皓一听,赶紧举起酒杯劝晋武帝喝酒,说:“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司马炎听完也哈哈大笑。

孙皓在晋国活得还算不错,在他投降四年之后才病死。无论是魏国还是晋国,对待吴、蜀两国的降主刘禅和孙皓都还是比较客气的。

公元280年,东吴投降晋国,标志着天下三分的时代彻底结束。自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到现在差不多有一个世纪的光景了,在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枭雄辈出、豪杰林立,但是到最后全都化作了长江上的一朵浪花,正如《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腾飞五千年:汉末三国(上下) (999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