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999txs.com)
“大明崇祯十七年二月初五?”
整个人半倚在瓷枕上,放下铜镜,伸手挠了挠束的紧紧的头发,闵元启深深一叹息。
脑海中似乎还是有那场山洪,额角有时还偶然一跳,当时那重重一击,似乎到现在还有抹不掉的阴影。
“真是穿越了呢……”
从一个后世的普通人一穿数百年,成为明朝崇祯年间的试百户,也就是大明朝廷的从六品武官……这个跨度,实在是有点儿太大了。
从衣服,发式,长相……再到身边的人……全都变了。
人是社会动物,脱离了原有的一切,三十来年的奋斗全部归零,家人和朋友都再无见面的可能,这种事,换了谁能立刻接受?
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经历颇多后形成的强韧神经拯救了闵元启。称病躲了十来天不见人,到了今天,终于可以接受自己的新身份:皇明南京中军都督府大河卫云梯关守御所试百户,兼领总旗,这是闵元启在大河卫的世袭武职。
除了世袭官职外,还有两进深的百户官厅一座,百多亩收成有限的近海薄田,名义上,每个月还有七石粮食的俸禄。
而在闵元启的记忆中,俸禄粮早就不发了,一拖数年,一次发上几石就算不错了,明末之时,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年千万白银和两千万石的收入,多半用在北方的军务之上,象大河卫这样的卫所,早就无人过问,普通军户穷困潦倒,便是武官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闵元启记忆中自己少年时家境还算富裕,现在却是温饱也难了。
闵元启掀开身上的被褥,翻身下了坑,再抓起身边的一件半旧棉袍,七手八脚的扣上纽扣,戴上一顶乌纱暖帽,在腰间系上刻着自己姓名和官职的铜牌,蹬上厚实的棉布硬底的官靴,再系上一柄刀鞘包银的腰刀,立刻也就神采奕奕起来。
抓着腰刀时,闵元启感受了一下佩刀的重量,似乎是有六七斤重,抽出看看时,刀身闪亮,刀刃锋锐无比,握着刀把时,右手与刀身似有一种血肉相连的感觉,这柄宝刀是祖传之物,若变卖可得银十余两,不过闵元启知道这是先祖最珍视之物,这些年家道中落,变卖了不少田产事物,这刀却是绝计不卖。
再看两手,遍布老茧,闵元启不过二十一岁,但脑海记忆中是六七岁便开始打熬身体,习武不停,普通的军户愿意操练的不多,但闵元启这样的武职世家子弟,认真习武的还是不少。
闵元启站在屋子正中,看了看四周。
堂屋里是几套破损严重红木桌椅,上面摆放着陶制茶具,俱不值钱。
屋子中间一张贡桌,上面是落满灰的黄铜五贡,头顶上面是黑色的瓦,木制房梁,上支下摘的窗子,窗框都是精调细作,显示出极佳的品味,只是破损的厉害。桑皮纸制的窗纸已经有多处破损,却并未更换。
因为窗子上糊的是纸,天气冷,窗子关密的很紧,所以屋中显的略暗了些。
里屋墙角是几张高到房梁的大柜子,一张桌子,一张床,都是不值钱的榆木所制,再加上一些零碎东西,就这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推门而出,外边的庭院倒是不小,俱是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设而成,五开间正堂,两侧偏厢也比普通民居大的多,东西两侧有厨房和茅房,后院还有堆放杂物的柴房,院南是三开间的门房。
一侧厢房廊下摆放着一排兵器,刀枪剑戟都有,墙上是几张反曲弓,墙角是放着箭矢的箭袋和放弓的弓袋。
东西都是正经货色,是匠人精心打造给军官用的,和正堂摆放的那柄长刀一样,都是祖宗留传之物。
偏厢的廊檐之上,悬挂着擦拭的雪亮的四块黑色木牌,上面的字体是金漆字样,闵元启记忆中长辈对这四块楹联特别重视,按时擦拭和补漆。
闵元启看着楹联,小声念道:“忆向淮东接晤言,春风曾过玩韬轩。尊前舞剑军容肃,花下投壶语笑喧。奇骨似堪分爵土,壮心俄复厌尘烦。生刍一束无由奠,目断停云绕墓园。”
这其实是一首挽诗,诗名为“挽大河卫闵恭户侯”,闵元启知道这是弘治年间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程敏政的诗文,诗中凭吊的闵恭户侯是敬称,应该是一位指挥使级别的高级武官,也是闵元启今生的先祖。
程敏政因为唐寅一案被免官,但毕竟还是文官中的显贵,弘治年距今二百余年,闵家还是将这楹联挂在供奉祖先灵牌的房门之前,足见得到这首诗之后闵家先祖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
“尊前舞剑军容肃?”闵元启摇了摇头,诗中描述的情形,和自己现在所处的现实,完全是两个世界了。
“元启哥!”
就在闵元启苦笑的时候,庭院外门被人推开,一个头戴毡帽,穿着一身极肮脏的鸳鸯战袄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在此人的腰间有一块红木腰牌,显示出是小旗官的身份。
在记忆里搜索一下,闵元启知道这个人叫闵元金,是自己总旗下的小旗官,也是自家的堂弟,平素都在闵元启这里点卯应差。
这十几天闵元启心绪不佳,借口生病一直不曾起身出门。
“元启哥,”见闵元启起来,闵元金十分惊喜,不过也没有敢多说什么,只抱拳道:“海边熬的盐早就得了,请元启哥示下,要不要去看看?”
云梯关守御所紧靠着海边,是淮河的入海口,因为与海平面落差较大,每天都能听到淮河水流入海中时的巨响,这里在后世便被称为响水。
整个大河卫分布较广,云梯关这里是最东面的守御所,距离卫指挥衙门所在的淮安府极远,千户所在地方民户虽多,却被山阳,盐城,灌南诸县分管,距离三县的县城也是较远,来往相当不便。
地方上滩涂地和盐碱地较多,农业困难,商业便不发达,是一个相当封闭和落后的地方。
凡事有利有弊,有弊亦可能有利,云梯关这里靠海便是吃海,卫所武官们便是靠着临海煮盐来获取外快。
到了每月的月初,各军户都会把孝敬给武官的盐上缴上来,数目点算清楚后,再贩卖出去。
这些事,闵元启在记忆中一搜索,便是立刻了然。
本月交盐已经因为闵元启生病耽搁了,治下的军户们不把盐交给闵元启,自己也不敢去卖,连这个闵元金在内,都是如此。
怪不得此人一天几次,跑来探视。
“我身体已经好了,这就去看看。”
回忆着闵元启原本说话的口吻,对答的也是毫无滞碍。
两人一前一后出了院门,沿途房舍和街道上的人见闵元启过来,都是打躬行礼。这些人都是他治下的军户,见了闵元启出来,当然是十分恭敬。
天气很冷,闵元启不停向路人点头致意,心中也是在暗自感叹。
短窄的街道上污水横流,垃圾堆积如山。在外玩耍的孩童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冻的脸色发青,大人们也是破衣烂衫,都跟叫花子差不多。
原本军户就是国家常设的守备军人,这身上战袄按例是该三年一换的,不过看这些军户身上的战袄,最少也是十年不曾换过了。
沿街房舍都是东倒西歪,不成模样。而且多数是泥墙草舍,只有少数几幢是砖瓦石房。
闵元启的住处是祖产遗留下来,虽不甚佳,但已经是这方圆数里内最好的房子了。
一直向东走了好几里路,海风呼啸已经十分明显,淮河水入海的响声亦十分明显。等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时,闵元启知道是到了煮盐的地方了。
攀过一个小土坡,迎面就是一望无边的大海,海水灰褐色,并不似南方的海那般海水碧蓝。沿海有大片的滩涂地,淡水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湿地遍布水草芦苇,冬末初春时还是一副衰败景像。
在海水拍打的岸边里许处,就有数十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和妇人在海边忙碌着。
闵元启感觉到海风扑面,一股咸腥味扑面而来。
极目远眺,沿河南岸有明显的五座城池,并未包砖,俱是夯土为城。闵元启知道这是嘉靖年所筑,当时有奸人勾引倭寇从海口上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在此设把总一员,筑土城五座于淮河南岸守备,万历二十年备倭把总移扎海州,这里便只余几座土城和一个形同虚设的守御所。
至百年之后,这里海水倒灌形成滩涂平原,出海口后移百里,云梯海关就只剩下地面,距离出海口很远了。
大河卫这里距离盐城近百里,离山阳,东阳距离较近,但煮盐卖盐手法却是与盐城一带完全相同。
先是“纳潮”。
纳潮颇有讲究,“旱晴天纳潮头,平时纳潮中,雨后纳潮尾,夏秋季纳夜潮”。 围堤纳潮,在海边筑坝围堤,引入海水,七天左右,待海水自然蒸发掉,底部的泥土就蓄含了相当浓度的盐分,之后便可取土备用。
再下一步,便是“制卤”。
以海边的茅草晒干,再用湿土垒成灶,用竹片上搭茅草,铺好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盐漏,可以制卤了。
将纳潮收集好的盐泥铺在草上,用大桶取来海水,不停的冲涮盐泥和茅草,过泥草之后,滤出来的便是可用的卤水。
卤水再次过滤,去除杂质,装入坛中沉淀一段时间,就是最后一部煎煮。
用大灶,大型铁锅,先大火猛烧,卤水沸腾之后,文火慢煮,八小时后,水份煮干,白色的盐成型,这就是完整的煮盐之法。
在闵元启眼前,就是古人在海边煮盐的细节全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谋明 (999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