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613章 内阁伊始

作品: 大唐第一暴君 |作者:水木文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4-18 00:30|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999txs.com)

在众人看来,韩偓此举必进内阁出任大学士,这可是拜相,其他人能不羡慕吗?

就在众人羡慕的同时,韩偓却是站了起来,对着李柷行礼后说道,“陛下,臣今年已有七十,到了致仕的年龄。若继续担任吏部尚书一职,有些难以胜任,臣愿意辞去吏部尚书一职,选一得力之人担任。”

啊!

韩偓此举无疑让不少人震惊,居然要辞去吏部尚书一职?

吏部尚书可是定了必拜相,韩偓难道真的打算致仕吗?

在众人的惊讶之中,李柷点了点头,“爱卿的年龄的确不适合继续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吏部琐事繁多,的确改选一年轻力壮的大臣。

爱卿既然主动辞去吏部尚书一职,不知可有推荐的人选?”

听到圣上这话,一众大臣除了张承业冷眼旁观外,其他人或正襟危坐、或翘首以盼,但双眼看向韩偓,眼珠也不停地转动。

有些跟韩偓关系并不密切的大臣此时有些懊悔,之前为什么不跟对方打好招呼,没想到圣上居然在这个时候征询韩偓的意见。

李珽则是正襟危坐着,双眼虽然也看向韩偓,但无比自信。毕竟对方曾经说了要推荐自己接任吏部尚书,自己这段时间也一直在这么做,虽然没能把可能有威胁的都排挤出去,但韩偓此时的建议更为重要。

在他看来,自己接任吏部尚书并拜相是板上钉钉的事,嘴角也微微咧起,笑容满面,生怕别人不知道。

韩偓神色平淡地看了一眼李珽,发现对方的表情,心中不禁一叹,为了自己的相位,只能说对不起了。

“回陛下,臣的确有一合适的人选。”韩偓恭敬道。

“哦?”李柷颇为‘好奇’,“爱卿说说看,看是哪位官员能入爱卿的法眼?”

自然是我!

李珽心里这么想着,谁人不知我跟韩偓的关系,对方肯定推荐我。

韩偓恭敬回道,“回陛下,臣推荐河北道布政使赵观文。其在刑部尚书和河北道布政使任职期间,公正不阿、克己奉公,对陛下更是忠心耿耿,是接任吏部尚书的不二人选。”

说完,韩偓并未去看李珽,而是对着李柷躬身站立着。但他能感受到李珽的心情,可他却没有办法。

以他跟李珽的关系,圣上不会让他们二人同时拜相的。圣上的性格,他也算是有些了解,善于制衡,不会让某一方势力过大,也不会让某一方势力太弱。

除非是太弱的那股势力因为特别的原因而出局,但很快会有新的势力来补上。

这样一来,各方势力相互制衡,而朝廷的大权死死地掌握圣上手中。

而这就是圣上御下手段的高明之处。

此时的李珽整个人都傻了,目瞪口呆,在韩偓说出推荐赵观文时,他脸上的表情一瞬间僵住了。

若不是场合不对,他真的很想冲上去质问韩偓。

至于韩偓后面夸赞赵观文的话,他都没听进去,整个人就在在那里发呆。

其他官员也有些意外,他们以为韩偓可能会推荐李珽,没想到推荐的却是赵观文。

两人的关系并算不上密切啊!

不过对于赵观文,其他人倒也能接受,毕竟此人是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的庄园,才华在那里摆着。

其能出任河北道布政使就说明圣上对其的信任,要知道如今的河北道可是有十余个州、人口上百万。

李柷故意瞥了一眼李珽,发现对方在那里发呆,也没有打扰,而是笑着道,“原来韩爱卿推荐的是赵爱卿。吏部关于朝廷吏治清明与否,的确需要一个能力出众、公正不阿的尚书,赵爱卿的确合适。

既然韩爱卿推荐赵爱卿接任吏部尚书,那就这么定了吧。

高升!”

“奴婢在!”

“派人去把赵爱卿召回太原。”李柷吩咐道。

“奴婢遵旨!”

“等等。河北道对于朝廷至关重要,若赵爱卿归京,便是较长时间没有布政使管理。这样吧,顺便把河北道布政使的人选定了。”说着李柷就看向面前的一众大臣,最后落在李青阳身上,“就有工部李尚书接任河北道布政使。”

李青阳一愣,没想到自己会去接任河北道布政使,这事前都没有音讯。

工部尚书虽说是六部尚书之一,但工部却是六部最没有存在感的,若是能去担任河北道布政使倒也还不错。

想到这里,他便躬身行礼,“臣遵旨!”

李柷点了点头,又看向一众大臣,“既然已经敲定韩爱卿和赵爱卿为内阁大学士,按照朕之前所说内阁大学士应为单数,考虑到内阁初次改制,不适合任命过多的大学士,便在众位爱卿中确认第三名、也是最后一名内阁大学士人选。”

这下,众人才知道圣上依然让韩偓担任内阁大学士,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次拜相居然只有三人。

如今就剩下最后一人的名额,剩下的人也暗暗着急起来。

韩偓坐下来不说话,不参与第三名内阁大学士的确定,也不看李珽那边,只是闭目养神,等圣上公布第三人。

他也不知道圣上会让谁担任,自己已经够抢风头了,所以这会儿还是低调一些为好。

这内阁大学士人选确定自然不是由大臣们商讨决定,而是李柷钦定。

说完,他便看向众人,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主意,“如今朝廷依然偏居一隅之地,未能收复中原以及南方诸地。

之后多年,朝廷所面临的战事不断,内阁大学士中也需要一名懂军务的官员。这第三名内阁大学士人选就以兵部郭爱卿充任。”

郭崇韬听到圣上的话有些不敢相信,没想到这第三人会花落自己,他激动地站起来对着圣上行着大礼道,“臣郭崇韬谢陛下隆恩,臣一定会兢兢业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郭崇韬真正效忠李柷只有三年时间,可如今却拜相了,其他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他们以为会是户部王然,抑或礼部李珽,没想到是郭崇韬。

至于刑部尚书宋瑶,这就是个打酱油的,就算这里的人都不能拜相,宋瑶也不可能拜相。

宋瑶也知道自己的情况,所以也没报希望。

刑部尚书有什么不好,何必去争那内阁大学士。

李柷笑着抬了抬手,“郭爱卿控制一下情绪。并不是任命爱卿为内阁大学士,这就稳了,若是出现重大的过错,朕会随时革去几位爱卿的内阁大学士之职,改以其他官员接任。”

他本想说五年一届,想了想还是没提。万一有人利用这个来跟自己作对,自己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五年一届的规矩他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之所以五年一届,主要也是考虑到朝局稳定的因素。

若内阁换人过于频繁,则朝政会陷入动荡之中,太长又容易滋生庞大的利益集团,不利于李柷在背后掌控朝局。

“臣明白。请陛下放心,若臣在担任内阁大学士期间犯下重大过错,定主动请辞。”郭崇韬保证道。

马屁精!

众人突然明白到郭崇韬能成为第三个内阁大学士的原因了。

李柷没管郭崇韬的谄媚之语,而是看向韩偓,“韩爱卿,内阁办事之处就设于晋阳宫前殿,在皇城按照前中书省的管理设立外阁。

因为内阁改制也是朝廷初次尝试,下设的学士以及其他官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尽快补齐。人员构成上,在赵观文未赴任前,由韩爱卿和郭爱卿二人拟好。

内阁学士依然是正五品上的官员,朕的意思是从朝中、地方道州、各都督府或都护府抽调合适人选。

内阁虽然不管禁军,但也许熟悉军务之人,可以从兵部、地方抽调合适之人担任。

。。。”

听到圣上条理清晰地安排着各项事宜,众人才知道这件事早就商议好了,今日议事不过是正式公布而已。

或许真正知情的只有圣上和韩偓,有可能还有枢密使张承业。

至于郭崇韬,显然也是才知道,不然不会是那种表情。

此时郭崇韬的表情跟李珽完全是两个极端。

。。。。。。

议事结束后,众人都在消化刚才议事的内容。没办法,大事太多,很多人现在都没反应过来。

内阁改制,绝对会影响如今的朝局,他们也需要思考之后的该如何自处。

韩偓走的比较慢,他出来时,本以为其他人都走了,没想到李珽却等着他。

“公度怎么还在这里?”韩偓笑着看着李珽。

他当然知道对方为什么在这里,只是不想说破。

李珽此时脸色阴沉,看向韩偓的眼神有些恨意,“韩大学士,恭喜啊!”

听到这阴阳怪气的恭喜,韩偓摇了摇头,“不要怪韩某不推荐你,这是圣上的意思。你以为我二人的关系,圣上不知?

首批的内阁大学士只有三人,圣上不会让我们二人同时拜相的。

而且,你也不符合圣上对于内阁大学士的要求,所以就算是本官推荐你接任吏部尚书也没用。”

李珽一愣,疑惑道,“圣上的要求是什么?”

“圣上亲口说‘内阁大学士需把道州的任职经历考虑进去,若不知民生疾苦,如何为其管理天下’,所以这一点上,你争不过赵观文。”韩偓解释道。

“为什么?我也有道州的任职经历,中进士之后,便担任校书郎、监察御史,担任过两任荆南节度使掌书记。

他赵观文不过是担任了两年河北道布政使,论道州的任职经历,我哪里差了?”说着说着,李珽的情绪有些激动。

当初,其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弟琪当腊雪以单縗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祔。而珽日不过食一溢,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

他虽是出自陇西李氏,但家境并不富裕,他怎么会不知百姓疾苦?

所以提到这个,他就觉得心里不舒服。

“你都说了是在荆南,圣上又不知道你在荆南担任掌书记时的表现。况且,你胞弟之事不解决,你想拜相并不容易。

听我一句劝,有机会谋求担任一道布政使吧,或许还有机会。”见李珽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韩偓拍了拍对方肩膀,便快速离去。

他并不想在这里因为这事跟李珽吵起来,没必要,也丢人,而且还会把关系彻底闹僵。

韩偓的离去,让李珽心中有气发泄不出来。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不能拜相的原因,跟道州的任职经历无关,也跟不熟悉军务之事无关。说起军务之事,他在成汭、赵匡凝麾下担任掌书记时,难道就没干过军务之事?

说到底,圣上还是介意他胞弟在伪梁担任要职之事。

想到这里,他挥起拳头捶向空气中,然后才怒气未消地大步走向马车。

。。。。。。

“陛下,刚刚韩大学士和礼部李尚书在宫门外起了争执,大概是因为推荐吏部尚书一职的事。”

议事结束后,李柷也未离去,而是等着锦衣卫这边回信。

其他人的反应他不想管,他只是好奇李珽和韩偓之间会发生什么。对于这对关系的密切的朝臣,他也有些忌惮。

“哦?”李柷好奇地放下折子,“最后怎么收场的?”

“韩大学士劝李尚书接受现实,找机会去道州担任布政使,然后便转身离去了。”刘明如实回道。

“这个韩偓,就不能嘴巴严点?”李柷倒也没多意外,他也没指望韩偓能保住全部的秘密。

“陛下,要不臣派人留意二人接下来的行踪?”刘明试探问道。

“算了,没这个必要。”李柷摇头道,“这事不该是你操心的。目前,你的责任还是好好审问温韬。”

“臣遵旨!”

“对了,此次张全义表现如何?当着那么多人,朕也不便问。”李柷说道。

“回陛下,此次抓捕温韬便是张全义提供了部分情况,并且掩护锦衣卫暗探的撤退。”

“他倒是知趣,接下来也不用管他。这个张全义,这等做派,谁敢用他,难怪如今看似地位高,却无实权。”想到张全义的情况,李柷微微摇头。

这等骑墙之人,或许能获得很久,可却很难得到掌权者的信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第一暴君 (999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