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六百六十五章 朝堂风波(二)

作品: 大明军侯 |作者:话凄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1-01 08:00|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999txs.com)

眼看着刘大人被孙承宗辩驳的哑口无言,和他同党的那些乌合之众们,顿时就举众哗然。

从最开始崇祯登基,一直到现在,他们渐渐的压服了其他的党派,成为了朝中的主体,渐渐把持朝政,也渐渐的没有谁敢于和他们争锋。可现如今,孙承宗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个麻烦,一个很大的麻烦。

一来,孙承宗是文臣出身,论出身是进士,论门第是诗书传家,论资历是前辈,论地位是两朝帝师。可以说,就身份而言,他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东林党一向惯于使用的,从对方出身上找毛病的办法,在他这里肯定是行不通的。

二来,孙承宗又整日摆出一副出淤泥而不染的样子,不但不肯和他们凑成一党,反而处处与他们作对。这样的人,如果不能早早除掉,则今后必成祸害!

正当众人都纷纷低下头,寻找对策的时候。突然,一名御史站了出来。他模样瘦削,年纪轻轻,但浑身上下都带着一种出鞘利剑的姿态。即便是孙承宗,也不禁对他侧目。

只见他稳稳当当的走出队列,对着皇帝九十度躬身行礼,随后,就侧转身子,面向了孙承宗,对他质问道:“孙老大人,在此之前,我曾听闻了一件事情,现在想向孙老大人询问一番,还请孙老大人赐教!”

御史,是风宪官,风闻奏事,位低而权重。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小官,但却可以弹劾比自己高很多的高官。主要是听说的事情,无论有没有缘由,无论是不是空穴来风,他都可以拿到朝堂这样重要的场合来说。

孙承宗起初并不把它当回事,这些御史,也都是东林党的爪牙。他们听命办事,很多时候,都是没有什么确凿证据的。也因此,他们的观点,其实很容易被反驳掉。当然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名御史站出来所说的话,却着实让他胆战心惊起来。

“孙老大人,在此之前,下官曾听闻,贵府的二公子,从辽东回来之后,曾多次出入山西。

山西是什么地方啊?那里都有些什么呢?从前的山西当然是物华天宝之地,但现在,或者说当时二公子所频繁进入的山西,除了有辽东军之外,其余的,不是饿莩难民,就是流寇土匪了吧?

这样的地方,贵府二公子总是跑过去干什么呢?这恐怕让大家都不禁设想,二公子此去山东,见的应该不是陈涛,就是土匪吧?难不成,还有可能是去赈灾了吗?

别说你孙大人府上用度一向拮据,就算是你有那么多钱想要去赈灾,也应该把这些钱交给国库,由朝廷来出面,做这件事情。

像这般偷偷摸摸,私下里行事,很难不让人觉得,贵公子怕是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啊!

孙老大人,瓜田李下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您说是吗?”

孙承宗一张脸胀得紫红,他就知道,这件事情绝没有那么容易可以解决。此时被人揪住小辫子,其实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情。

当初他徇私,在写给陈涛的信件里,说出了替儿子辩白的话,就已经应该想到,今时今日,会有这样被动的场面了。只是不知道其他人对此了解多少,是单纯的只知道,孙鉁去过山西,还是跟他沟通土匪的事情也知道。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意味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遮掩事实这种事情,有一就会有二,孙承宗即便再无奈,也只能顺着当初的话说下去,“犬子的确去过山西,但只是去了解风情风貌,了解民间疾苦,而并非是像吴大人所说的这般不堪!老夫诗书传家,是怎么都不会教育出你所说的那种儿子的!”

姓吴的御史说道:“是这样吗?下官却怎么听闻,孙老大人早年苦读诗书,入仕途之后就一心为国家操劳,恐怕没有太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吧?更何况,即便您的二公子,跟您说去山西是了解风情风貌,了解民间疾苦,但可以了解风情风貌、民间疾苦的地方很多,他为什么别的地方不选,一定要选山西呢?如果说是因为百姓陷于战火之中,他心生怜悯。那当初的辽东,战火铺了遍地,怎么也不见他二公子心生怜悯呢?这其中,有什么大家还不知道的因由,孙老大人不妨说出来听听,也让大家来评评理啊!”

孙承宗一甩袍袖,愤愤的说道:“你这简直是在强词夺理,老夫就算再繁忙,教导儿孙的时间还是有的。更何况,辽东路途如此遥远,山西路途这么近,以路途远近来分别,也该知道到哪里游历不到哪里游历吧?更何况,老夫的儿子,想什么时候去游历,想去哪里游历,只需要向老夫说明就可以了,同时还需要向你说明吗?”

眼见孙承宗发火,姓吴的御史非但不害怕,而是有些兴奋起来。如果孙承宗不动怒,他还真的没有把握让他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言辞来。但现在好了,发脾气的人往往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论的,就连孙承宗自己都没有感觉到,他所说的话,已经是不太合适的了。起码在一些有心的人眼中看来,他就是在强词夺理,为自己的儿子找借口。

更何况,姓吴的御史此番也并非是无的放矢。就在昨天,有匿名人士交给他一份证据,一份让他可以直接将孙承宗扳倒的证据!

这份证据对他来说,简直是天降之喜,没有御史不想扬名立万!而作为一名御史,扬名立万最好的办法,就是扳倒高官。扳倒的高官资历越高,官位越重。御史就越能扬名!这样的办法,在大明朝屡试不鲜,从前的很多有名的御史,都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获得名气的。至于说惹怒皇帝骗廷杖,不仅自己要吃苦,而且还有可能会有杀身之祸,一不小心甚至不能再做官,代价实在有些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明军侯 (999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