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十八章 天子

作品: 扬名 |作者:肉末大茄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5-18 20:32|
    中央大道,马车自北向南。

    杨明转头看,左右道人群川流不息,多有人驻足望向他这边。

    “少君不必担心,此为天子特许,无人敢拦。”蹇硕开口道。

    杨明放下帘子,笑了笑。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就连马车的规格也一样严格规定。

    所谓天子驾六,指的便是六匹马的车只有天子才能坐。

    天子之下,卿架四,士大夫架三,士人架二,庶人架一。

    他们此时乘坐的是四驾的马车,这是超规格待遇。

    杨明笑是因为,这比王甫当初坐的规格还高。

    当然他也很清楚,刘宏这么做,并不是对他有多好。

    刘宏是要告诉天下人,是他选的杨明。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们现在乘坐的不是輼輬,而是马车。

    而且这点在之后的行程中继续体现。

    他们并未从北宫的城门入宫,而是绕了大半个雒阳,特意从南宫朱雀门进的皇宫。

    这下他乘天子御驾进宫的事情,雒阳百姓皆知。

    而且到了朱雀门,城门校尉开了中阙放他进去,规格拉满。

    等进了皇宫,他们便改为步行。

    往前走了一段后,蹇硕领着杨明辗转上了复道,待得到复道丞审批后,他们便沿着复道行走。

    此时居高临下,南宫尽收眼底。

    杨明此时的表情诧异,因为眼前所看见的,和他所了解的历史南辕北辙。

    他上辈子也曾做过东汉雒阳复原图。

    东汉皇宫分南北两宫,先有南宫后有北宫,南宫应当是主要行政区域。

    但眼前这番景象,人影稀少,只有永巷处住着一些宫女,哪是什么行政区域,分明就是个冷宫。

    他接着把目光收回,又观察起复道来。

    复道,是东汉皇宫特有的离地一米悬空的通道,也分左、中、右三道,左入右出,中间唯有天子方能通行。

    然而与他所知道的“复道连接南北宫通道”不同,此时的复道不是连接,而是贯穿。

    从南宫起,一直进入北宫深处,这简直就是空中楼阁。

    当然,前进也颇为缓慢,不仅每隔五十步就有卫士,并且每隔一段复道就有复道丞审核文件。

    并且一路过去,杨明也未见其他人通行,看得出这复道平时除了天子也没多少人能走。

    等过了玄武门,他不自觉地抬头。

    映入眼帘的乃是雒阳地标,朱雀五阙。

    五阙高耸入云,似与天相接,且均为三重阙,气势磅礴。

    此乃汉明帝刘庄所建,置于德阳殿之前,连同德阳殿一起是雒阳最恢弘的地标建筑。

    “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激沼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镂作宫掖之好,厕以青翡翠,一柱三带,韬以赤缇,天子正旦节,会朝百僚於此。”

    这便是蔡邕叔父蔡质在《汉仪》之中对德阳殿的描述。

    “杨司马,我们从这下复道。”蹇硕忽然开口道。

    杨明略显意外,杨琦曾与他说过刘宏觐见百官都是在云台殿,这怎么到他就换成了德阳殿?

    虽有疑惑,他也还是随蹇硕一起下了复道。

    下了复道后没走多远,杨明便远远看见前方有人。

    其中有一人他还认识,正是那太尉刘宽。

    此时与刘宽交谈之人,华盖之下,身高七尺,身着冕服,其貌不凡。

    这应当就是当今天子,刘宏。

    刘宏并非汉桓帝刘志子或者弟,他当初能从众多王族中被选为天子,样貌自然差不了。

    他们在离着刘宏十几米外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开始等。

    头顶烈日,不多时额头便已渗出汗来。

    此时一阵风吹过,让人凉爽了许多,也让那刘宏转过身来。

    等看见不远处候着的杨明与蹇硕时,他竟弃了刘宽径直朝他们走来。

    身后数人紧随而来。

    等快到近前,刘宏大笑道:“今早朕见苍鸟过宫廷,便知有祥瑞,原是万岁亭侯归来。”

    “臣杨明,参见陛下。”杨明闻言单膝跪地行礼,刘宏这样的开场白,给足了他排场。

    “来,与我进殿中说话。”刘宏上前伸手扶起他,然后竟直接握住他的手。

    此举看的身后众宦官脸色俱变。

    “快与朕说说那火烧王庭之事。”路上,刘宏已是迫不及待问道。

    这里离德阳殿稍远,等他们进了殿,杨明已经把火烧王庭之事说了一遍。

    “不愧是士人新秀,朕果然没看错人。”刘宏听完已忍不住大笑起来。

    说到底,还是他这个天子慧眼识珠。

    杨明听到这,随即开口道:“陛下,臣有一物,乃鲜卑王庭所得。”

    “哦?何物?”刘宏满脸好奇。

    蹇硕此时把东西拿了出来。

    他们进皇宫要过层层检查,杨明自然不可能再藏于怀中。

    等蹇硕打开绵帛,露出其中双马头金饰时,刘宏目露疑惑之色:“这是?”

    杨明还未开口,一旁的刘宽轻咳了一声,接着便开口道:“陛下,此乃鲜卑圣物,为部落祭祀时所用,持有此物者,在鲜卑可免一死。”

    刘宏闻言先是一愣,有些难以置信,接着大喜,拿起圣物看起来。

    “这等普通金饰,鲜卑人竟将其视为圣物。”刘宏看了一阵后笑道。

    也不知道是在笑鲜卑人的冶金工艺差,还是开心的笑。

    火烧王庭,虽是事实,但毕竟所见者甚少,若是那鲜卑人抵死不认,也未必有说服力。

    毕竟汉庭这边折了近三万大军,那可是实打实的。

    但是如今有了这鲜卑圣物为证,那便不是什么空口无凭,而是确之凿凿!

    “曹节。”刘宏随即开口。

    “奴婢在。”曹节出列。

    “你去安排,朕要会朝百僚于这德阳殿之中。”刘宏此时神情豪迈。

    很显然,他这是要把这鲜卑圣物示于天下,好好挽回一下先前失去的尊严。

    “唯。”曹节应声道。

    待说完,刘宏转过身又望向杨明:“杨明抢夺圣物有功,食邑赠四百户,另赐缣帛十匹,钱三百万。”

    “陛下,先前已有赏赐,臣此次万不敢受。”杨明拱手婉拒。

    刘宏愣了下,他没想到杨明竟然还是个谦让之士,旋即便笑着说道:“卿可大方受之。”

    “陛下,臣有一请。”杨明却开口道。

    “哦?说来听听。”刘宏收起笑容,继续把玩起手中双头马,眼神颇具玩味。

    “陛下,此物乃我帐下一屯长所得,他此战兼有射杀敌将之功,臣奏请其为别部司马,仍领军镇守边郡,抵御鲜卑。”

    “竟有这等人物?”刘宏停下手里动作,颇为意外。

    “此人姓徐名晃,河东人氏,射术了得,可于百步外射中悬挂之五铢钱。”杨明点头道。

    刘宏闻言略显吃惊,却也并未马上回复。

    东汉开国,为避免武将做大,出征回来后均解除职务,改为他用。

    但杨明此番奏请并非为自己。

    而果真如杨明所说,那徐晃确实颇有将才。

    至于杨明奏请之缘由也明白,河东并无徐氏望族,这徐晃应是寒门子弟,若不这样,恐难有出头之日。

    并且赏赐之钱出于少府,是他的钱,而别部所需军饷则出自大司农,是朝廷之钱。

    “有如此将才,自当镇守边郡,允了。”思索一阵,刘宏开口道。

    “谢陛下。”杨明躬身拜谢。

    ……

    回到宦官庐,曹节脸色阴沉。

    其他中常侍见了都不敢过去搭话。

    可刘宏吩咐了要在德阳殿会朝百僚,此为大事,准备需众多时日。

    最终还是赵忠走上前去。

    “长秋何必与一小人置气。”赵忠大概知道曹节为何生气,开口劝道。

    曹节看了一眼赵忠,冷笑了一声。

    若经历这么些事,还把杨明当成一小人看待,那就等着当下一个王甫。

    “你可知杨明奏请之请为何?”冷笑过后,他开口问道。

    赵忠摇了摇头,不就一别部司马,不过若仅是如此,曹节应当不会如此反应。

    “那支别部并未解散,那日后便是他杨明在边郡的依仗。”曹节冷冷道。

    赵忠闻言一怔,霎时明白过来。

    杨明看似是在替那叫徐晃的谋官职,实际却是为保留这支别部!

    须知别部本就战时增设,回雒便自动解除,然而它却因杨明谏言得以保留。

    而且再去并州,那就不是五百人的别部,徐晃可随时以战事为由,一千甚至数千人皆有可能。

    那徐晃必然听命于杨明,就如曹节所言,杨明自此在边郡有了依仗。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想借鲜卑之手除掉杨明的方法,几无可能。

    至于在雒阳,杨明立了不世之功封了侯,还进献鲜卑圣物,如今正得刘宏宠爱,更不用想。

    也难怪一向淡定的曹节会是这般表情,他们无形之中帮了杨明一把,且是一大把。

    “此事需从长计议,你等约束各家子弟,不要被他抓住马脚。”曹节说完便起身离开。

    他此时亦无暇顾及杨明,他那弟弟曹破石尚在鲜卑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