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二十四章 对峙

作品: 扬名 |作者:肉末大茄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5-18 20:32|
    三日后,杨明一行终抵不其县。

    其紧邻北海郡,原属徐州琅琊郡,今属东莱郡,因在不其山下而得名。

    即已到不其县,王修便向杨明告辞。

    “此番多谢叔治引路。”杨明躬身致谢,有王修在,他们省了至少一日时间。

    王修也躬身拜别,和杨明的两个护卫一起前往营陵。

    杨明则带着剩下车队的人到了不其县外,然后他带人进去找房子去了。

    一百多号人不可能全上不其山,大部分人会住在不其县城,然后杨明带少数几人上山求学。

    不其县城周十里,有三千六百户。

    城不算大,但人并不算少。

    而且杨明进城后很快发现,与来时路上饿殍遍野不同,此时的不其县人来人往,竟还算安定。

    他们很快便寻得一大宅,能住百余人,杨明租下后,便安排剩余人进城。

    浩浩荡荡的队伍,也引来众多路人围观。

    古代道路不畅,县城一般难得有外人进城,一下来那么多人想不被关注都难。

    结果便是,他刚安顿好,就有人来拜访。

    “东莱伏雅,见过少君。”来人自报家门。

    杨明听完对方介绍后也马上还礼。

    东莱伏氏,青州顶级的世家大族。

    其先祖可以追溯到西汉的一代大儒伏生,其后代伏湛更是东汉开国大臣,官至司徒,封不其侯。

    此时的家主是伏湛的七世孙伏完,袭不其侯爵,任侍中,娶桓帝之女阳安公主。

    因为伏生是《尚书》的始作者,杨氏研究的也是《尚书》,杨明因此还在雒阳见过伏完。

    当然杨明还知道,伏完的女儿伏寿,历史中会嫁给汉献帝成为伏皇后。

    “我已为少君在家中备有宴席,还望少君赏脸一聚。”伏雅很客气。

    这样的邀请也不难理解,杨明此时风头正盛,连颍川荀氏都可以联姻不成退而求其次嫁女给他弟,更何况伏氏。

    “如此,盛情难却。”杨明并没有拒绝。

    除了上述那些,伏氏还与郑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郑玄在不其山的学堂就是伏氏的庙堂。

    在叮嘱其他人先收拾东西后,他便带着张辽一起去了伏氏家中。

    片切酱狗肉、红烧马鞭、豉汁煎鱼、白灼猪肝、清汤鲍脯、甘脆泡瓜……

    伏雅为杨明准备了一大桌子的菜。

    菜色丰富,不过杨明此时却不怎么吃得下。

    任谁在见了一路饿殍后,都很难有一个好的食欲。

    “可是菜色不合少君口味?”伏雅面带歉意。

    杨明马上摇头,解释道:“只是舟车劳顿,胃口有些欠佳。”

    伏雅闻言反应过来:“是我思虑不周,此时确实该清淡一些。”

    言罢,他并未撤去桌上酒菜,还是又让人去做一些清淡的上来。

    “连年灾荒,今年蝗灾之严重更是史无前例。”伏雅长叹一声。

    “这一路过来,生灵涂炭,唯有不其县状况尚可。”杨明也感慨道。

    “也是天佑不其,西有少海,东有崂山,偶有受灾,我伏氏也已尽力施救,可惜势单力薄,也仅能保不其一县而已。”伏雅解释道。

    杨明闻言举杯敬了伏雅一杯。

    大灾之年能出力救济,再加上借庙堂给郑玄,这样的世家确实不错。

    而且也别说伏氏不去救济其他地方的人,即便有那个能力也不敢,别说一洲,一郡的灾民都能把伏氏吃光。

    他们正聊着,忽然一仆人慌张闯了进来。

    “何事惊慌?不知我正与少君小酌?”伏雅面露不悦。

    “是童督邮,他领人与赵县长在县衙对峙!”仆人飞快说道。

    伏雅闻言脸色大变,一下站起身来。

    不过起身后他又想起自己正在宴请杨明,此时离去不合适。

    杨明见状也跟着起身:“不知是出了何事?”

    伏雅欲言又止状,思索一阵后开口道:“少君若是无事,倒是可以一同去看看。”

    伏氏先前如此热情,杨明也不好拒绝,跟着伏雅一起出了门。

    等坐上牛车,伏雅和杨明先介绍了一下情况。

    仆人口中所说的童督邮,为琅琊郡姑幕人童恢,此时为青州督邮。

    督邮又称督邮书掾或督邮曹掾,代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案验刑狱、检核非法。

    基本上,类似于后世之监察御史,位轻权重。

    不过与仆人口中说的另外一位相比,督邮就显得完全不够看。

    赵县长,叫赵延,乃十常侍之赵忠族弟!

    杨明听到伏雅说出这个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意外的。

    不过似乎又不那么意外。

    自从渤海王刘悝被冤杀后,宦官子弟已是“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赵延才是一县长,屈才了。

    “童恢之父童仲玉与我伏氏是故交,此去是为调和。”伏雅也在车上向杨明坦白了此行目的。

    那么他叫上杨明的原因自然也能理解。

    杨明可是诛杀过王甫的狠人,如今更是贵为亭侯,那赵延怎么也得给个面子。

    不多久,杨明便与伏雅一起到了县衙门口。

    只见此时,门口石阶之上一人着县长官服,脑满肠肥,当是那赵延,他左右有十余小吏。

    石阶之前,一人容观资貌,气度不凡,怒目而视,其身后则站着十余吏卒,应当就是那童恢。

    县衙外也已聚拢不少百姓,正在议论纷纷。

    看见伏雅过来,赵延旋即拔高音量道:“童督邮好大的官威,即便是陈太守亲至也不敢如此,莫不是有人在你背后撑腰?”

    赵延意有所指,伏雅一阵尴尬,却也还是走了上去。

    杨明闻言看了看童恢再看了看伏雅,若有所思。

    “赵县长,童督邮,二位可否给在下一个薄面,去后舍说话?”伏雅劝说道,说话的时候还转头看向那些百姓。

    县衙门口对峙,先不说对错,大汉朝的威严荡然无存。

    赵延冷哼一声,转身进了县衙,童恢向伏雅行礼后,也随伏雅一起进了县衙。

    待进了县衙,一行人到了后面的官舍坐了下来。

    “这是出了何事?”伏雅开口问道。

    “你问他。”赵延冷声道。

    伏雅转头看向童恢。

    “有百姓检举赵县长滥用职权,肆意与人定罪,再乘机勒以钱粮。”童恢怒气冲冲道。

    杨明此时不由再看了一眼童恢。

    这年头,敢与宦官子弟对抗的士人,凤毛棱角。

    “检举者共有一百五十六人!”

    然后童恢接着的话让让他一阵咋舌。

    “此乃恶意中伤!”赵延横肉抖动。

    “童督邮可有实证?”伏雅开口望向童恢。

    “我今日来便是要查阅卷宗,若那些案件皆为凭空捏造,则必无实证,便是实证!”童恢回道。

    伏雅闻言点头,又转头看向赵延。

    童恢此举并无不妥,督邮本就有“案验刑狱、检核非法”之权。

    而他所言也在理,如此多案件,即便赵延有心伪造证据,也必有漏洞。

    “卷宗乃机密要件,岂是你说查就查?”

    “我乃本郡督邮,怎不能查阅?”

    “即便要查,也要先递文书,哪能像你这般?”

    “若是递了文书,你一把火烧了卷宗又怎样?”

    “你这是子虚乌有,恶意中伤!”

    ……

    二人又吵了起来。

    杨明抚颔若有所思。

    从二人对话中,能明显感觉到赵延是心虚的。

    这也正常,宦官子弟大多不是通经入仕,道德层面的约束自然也低。

    打个比方,大部分士人官员对百姓,就如同如今的鲜卑对汉庭边郡,时有劫掠,但不会斩尽杀绝。

    而宦官对百姓,则是竭泽而渔,只顾一己私利,全然不给百姓活路。

    伏雅表情纠结。

    一边是宦官子弟,一边是故人之后,他帮哪边也不是。

    他转过头望向杨明:“少君?”

    杨明疑惑地看向伏雅。

    “少君可有方法劝说一二?”伏雅低声道。

    杨明苦笑摇头。

    他先前是不知道赵县长是什么来路,天底下姓赵之人众多,谁能想到远在东莱会有赵忠族弟。

    而知道之后,他其实并不想掺和进去。

    当初荀攸给的三策之上策,是要他结盟赵忠张让。

    他如今已结盟蹇硕,很难再结盟二人。

    但,仍可以利用二人。

    可一旦他帮着童恢搞死赵延,那就与赵忠撕破脸皮,上策自然也就彻底封死。

    正当此时,忽然一声拍桌,童恢怒目而起,竟猛地拔出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