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0章 雍也篇第六(2)

作品: 论语 |作者:雅瑟主编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04-19 17:53|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999txs.com)

注释

①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②复我:再来召我。③汶上:汶,音we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叫闵子骞任费邑的邑长。闵子骞说:“委婉地替我辞掉了吧!如果再来找我,那我一定要逃到齐国的汶水北岸去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仲尼之门,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闵子、曾子数人而已。”

张居正注:“以闵子之贤,鲁君不能用之以匡公室,而使季氏欲引之以为私人,此鲁之所以微而不振也。”

解读

季康子在当时政治权力很大,他祭泰山,僭礼乐,逐昭公,屡次显露出不臣之心。他知道闵子骞是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就想召他来为自己效力,所以打算让他做费邑的邑长。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品德高尚,怎么可能依附僭礼越轨的季康子?所以,他很坚决地谢绝了季康子的好意,并且明确表示:如果再去请他,他就要越过汶水逃到齐国去隐居了。

身处乱世,遇到恶人当政,强硬着头皮去得罪权臣一定会受到迫害;而容忍妥协,委身屈服同样也要受害;只有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像闵子骞那样,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这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学会拒绝。一般人碍于面子或有其他顾虑,总是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不,以至于自己做着违背心愿的事情,痛苦不堪。如果自己真的不能接受别人的请求,拒绝时言辞要委婉但态度一定要坚定,这样既不得罪他人又能合理拒绝对方的不情之请。如果自己也不确定接受还是不接受,需要考虑,那拒绝的话就不能说得太肯定,以免自己想接受想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由此可见,拒绝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来选择拒绝的方式和态度。

6.10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曰:“亡之③,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小孔子7岁。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②牖:窗户。③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④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注释

伯牛得了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握着他的手说:”怕是要死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

译文

朱熹注:“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命,谓天命。言此人不应有此疾,而今乃有之,是乃天之所命也。然则非其不能谨疾而有以致之,亦可见矣。”

张居正注:“今以如此之贤人,而何乃有如此之恶疾也。岂非莫之致而至者耶!信乎其为命也已!盖夫子痛惜之深,故重言以叹之如此!”

解读

冉伯牛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德行很高,仅次于颜渊和闵子骞,却不幸患了恶疾将要离世。孔子去探望病重中的伯牛,在窗户外面拉着他的手无限痛惜地感叹:这都是命运啊,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孔子不进冉伯牛家,而是在窗户外面握他的手。有两种说法,一说:古时候的窗口向南,得病的人应该卧在房间的北侧,如果国君去看望,就把病人移到南侧。因为孔子是冉伯牛的老师,冉伯牛就用接待国君的方式来接待孔子,孔子不愿意失礼,所以就不进房间,从窗口握着他的手安慰他。另一种说法是:冉伯牛得的是容易传染的恶疾,怕传染了孔子所以坚决不让其进家门。不管这两种说法哪种是事实,都说明了师徒情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笃守礼制。

生老病死,无人能免,就算是圣贤之人也不能摆脱疾病和死亡的魔掌。面对命运,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都只能无奈感叹。我们活在世上,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身份卑微还是地位显赫,都难免一死。在我们行将就木之时,能够有恩师或者知己;前来看望,说上几句宽慰的话,便是我们无限的福分啊!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簧,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音da,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③乐:乐也于学。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烦忧,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又曰:“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又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

张居正注:“大抵处富贵而佚乐,居贫贱而忧戚,乃人情之常。圣贤之所乐,盖有超于贫富之外者,舜禹有天下而不与,孔子饭蔬饮水,乐在其中;颜子箪瓢陋巷,不改其乐:其心一也。善学者当自得之。”

解读

君子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低劣就忧虑烦心,哪怕深处困境也能依然自得其乐。颜回就是这样的君子,他家里很穷,缺衣少食,居所也十分破旧简陋。在别人眼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实在无法忍受,但是,颜回却能安于这种清贫,并且十分乐观。

人都有追求物质、贪图安逸的欲望,面对贫穷,常常感觉生活艰辛难以忍受,更别说有什么乐趣可言了。圣人赞赏颜回有贤德,不仅仅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如此艰苦的生活,而是因为他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君子不该被物质生活所牵绊,有贤德的人,能够始终保持一颗安宁恬淡之心。

物质的丰富解决不了心灵的渴望,安贫乐道是一种深入到精神实质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总是需要一点精神、一种信仰去支撑。为了内心的信念,即便生活极度困顿清苦也不能放弃学习,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内心丰盛了,怎么可能还会再为物质的匮乏烦恼呢?受时代发展的影响,相对于古人,我们现代人更加注重物质享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很多人却越来越不快乐,这就因为大家太注重物质享受了,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知识,多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让人生更加完整更加美好。

6.12冉求曰:“非不说q)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

注释

①说:音yue,同“悦”,指高兴、喜欢的意思。②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半途而废,而你现在根本还没有开始就给自己划定了界限。”

名家注解

朱熹注:“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画者,能进而不欲。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

张居正注:“若冉有者,还是不曾真知道中之味而悦之。使其果悦之深,则必如颜子之欲罢不能矣,而岂以力不足为患哉!学者不可不勉也。”

解读

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落。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凡事能不能做好是能力的问题,而去不去做则是态度的问题了。所以,对于冉求的说辞,’圣人当面就给予了驳斥。

有积极的进取心才能有不断前进的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敢于争取,努力拼搏,总会有所收获。如果做事太注重结果,还没开始就给自己限定了范围,做出了结论,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样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可能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最终反而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人生的成就在于大胆探索,即便失败也不言放弃。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获得可观的结果。事实上,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事情还没开始,自己就心有畏惧,打退堂鼓的情绪必然影响自己才能的发挥。所以,很多时候,失败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够,而恰恰是自己的懦弱打败了我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更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伟大的成就,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奋发向上。遇到事情尽自己的全力,哪怕是做到一半无力前行,不得不选择放弃,也比连第一步都不敢迈出强百倍。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应该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一个小人式的儒者。”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君子儒为已,小人儒为人。”

张居正注:“人君若得君子之儒而用之,则必能守正奉公,实心为国,而社稷苍生皆受其赐,若用了小人之儒,则背公营私,附下罔上,而蠹国殃民之祸,有不可胜言者。故用人者,既观其行事,而又察其心术,斯得之矣。’

解读

孔子按照道德人格的标准将学者区分为君子型和小人型两大类型,也就是君子儒和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思想高尚,具有理想人格的读书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读书人。君子博爱众生,大公无私,在学业上一心修德,不求功名不为利禄。小人关心的只是自己,唯利是图,在学业上旁门左道,只知道追求权力和地位。

儒者,应该是衣冠整齐,谨言慎行,言必诚友必信的知书达理之人。君子型的儒者,精忠报国,心里想的全是君主、社稷和百姓。小人型的儒者,奸佞逢迎,轻则兴风作浪,重则祸国殃民。所以,圣人告诫子夏,要做一个君子儒,而不能做小人儒。

现在的读书人被称作知识分子,评判他们的标准也有了新的内容。现代社会,君子儒应该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崇尚法治精神,并且充满人文关怀。

真正高尚睿智的人不光拥有渊博的学识,更应该具备仁厚的内在涵养。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不能放松了道德品质的修养,应该时时刻刻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

6.14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②?”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③之室也。”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②焉尔乎:这三个字都是语气助词。③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任武城邑的邑长。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有用的人才了吗?”子游说:

“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从不走捷径小路,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的房间里。”

名家注解

朱熹注:“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残之羞;取人以于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张居正注:“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犹若是,等而上之,宰相为天子择百僚,人主为天下择宰相,必以此类观焉,则刚方正大之士进,而奔竞谄谀之风息矣。”

解读

孔子十分重视发掘人才,任用人才。子游到武城做邑长,他很关心子游有没有得到可以任用的人才,这说明圣人对举贤才的重视。子游介绍的可用之人是澹台灭明,他认为澹台灭明不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他的房间去,是个正派的君子。

这说明子游察人,不以亲疏远近为标准,反映出子游是个公正廉洁之人。澹台灭明走路从来不走捷径小路,行就一定走正道,引申意思就是我们所说的凡事不走后门。没有公事,他也从不到领导子游的房间里去,就是说他这个人从来不巴结领导,不阿谀奉承,和领导始终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这样的人行为端正,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

如今社会,“走后门”之风盛行,很多人为了巴结领导可谓绞尽脑汁。领导也好,下属也好,大家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居上位的人要做一个知人善任的好领导,选拨人才要重点观察这个人的思想品质、能力水平,而不能因为没有跟你联络感情,没有拉关系就将贤德之才放弃。居下位的人也要做一个正直廉洁的好下属,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要整天想着如何奉承领导如何拍领导马屁。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社会才能真正去除不正之风,政治才能真正清明廉洁。

6.75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①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②伐:夸耀的意思。③奔:败走,打败仗溃退。

④殿:殿压于后,这里指在最后掩护全军撤退。

译文

孔子说:“鲁国的大夫孟之反从不夸耀自己,在齐国和鲁国交战中,鲁国的军队溃败撤退了,他走在最后做掩护,将要进入城门时,他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走在最后,是马不愿意快走呀!”’

名家注解

朱熹注:“战败而还,以后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

张居正注:“大抵不伐二字最为美德,盖谦虚乃能受益,盈满必然招损。颜渊无伐善、无施劳,故孔子许之。大禹不矜不伐,故帝舜称之。读者所宜深玩也。”

解读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和鲁国交战。鲁国的大夫孟之反随军作战,鲁国被齐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大军在撤退中孟之反自愿殿后,掩护军队后撤,使大军免于覆没。快进城门的时候,他没有骄傲邀功,而是抽了战马一鞭,谦虚地说:“不是我胆敢在后面掩护,是我的战马跑不动啊!”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做到不争功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把本就是自己的功劳推到一边去呢?孟之反有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就连圣人也对他大加赞赏。

谦逊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能够做到不矜其功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能做到自掩其德则实属难能可贵。生活中,很多人做事之前都很功利,做一点小事也要表现给别人看,别人没看见就主动邀功请赏,生怕自己的功劳被埋没了。事实上,越是内心空虚,没有能力的人越喜欢夸大自己的功劳,真正有实力、内心丰盛的人根本无需这样。其实,夸大自己的功劳就等于贬低别人,必然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以你为敌。

如果我们能做到凡事谦逊谨慎,不邀功不请赏,不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敬仰,而且与他人的关系也会融洽友好。我们要时常看到别人的功劳,肯定别人的贡献,这样反过来别人也会尊重我们的功劳,认可我们欣赏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自己功不可没,实际上在别人眼中我们所做的可能什么都不是,也就是说,自己有没有功劳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所以,我们要凡事谦逊,真正有功劳就不要担心别人看不到,也不要带着功利心去做贡献。

6.16子曰:“不有祝鸵①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①祝鸵:字子鱼,卫国大夫,口才极好,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注释

孔子说:“如果没有卫国大夫祝鮀的口才,只有宋国公子宋朝的美貌,在当今社会中恐怕难予免除灾祸吧!”

名家注解鮀朱熹注:“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盖伤之也。”

张居正注:“夫巧言令色本尧舜之世所深恶者,而春秋之时,乃以为好,则习俗之浇滴可知,圣人所以伤叹之也。有世道之责者,可不谨其所好尚哉!”

解读鮀祝鮀是卫国大夫,他的口才特别好,能言善辩。宋朝是宋国的公子,相貌十分漂亮。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只有宋朝的美貌,在当时的社会中恐怕不能免除灾祸。这里谈到了口才和相貌的问题,从圣人的话中不难看出好口才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论语 (999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