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999txs.com)
谭纶在此之前,颇有疑惑。
看了几天之后已经有了定论。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荣王对武备极为重视确为事实。
而且荣藩也并没有太刻意隐瞒。
反而有一种坦坦荡荡的感觉。
这叫谭纶想起一封湖广籍御史的奏疏。
该疏虽是弹劾荣王,但内里有一句话很是精警。
“王惧五郡王之害,乃有重仪卫亲军武备之事。”
因为五郡王举事起兵,谋弑荣王。
乃有荣王殿下重武备亲军之事。
逻辑上相当合理,该御史也提醒了朝廷,荣王府的武备要比其余亲藩重视的多。
同时也解释了王府仪卫亲军一出动就剿平了大量生苗的原因所在。
原本亲军就很精锐,荣王对相对重视。
亲军有此战力,并不为奇。
“好心机,好手段。”
谭纶冷冷一笑。
这位殿下不管是出于自保之心。
又或是有什么不臣不轨之心。
在谭某人面前最好还是收敛一些的好。
倒是眼前王府官吏们忙碌的大事,谭纶没怎么放在心上。
左右就是一些谋利的事情,亲藩做这样的事才是正常不过。
荣王府行事的风格真的是符合荣王殿下一向的行事风格。
激进,果决,孤注一掷。
谭纶虽是不将这些生意买卖的事看的太重,收集了陆续传来的消息后也是感觉有些心惊。
几百万石的买卖,荣藩用雷霆手段几乎是一下子把整个湖广面向诸省的粮食市场给吃了下来。
就算有漏网之鱼的粮商未受荣藩控制,也是根本翻不起大浪。
荣藩这样出手,事前应该和别家亲藩也通过气。
各王府倒也无所谓,乐得省事。
在谭纶看来,荣王行事的风格便是如此。
相对于重整王府武备,粮食之事,谭纶和普通的官员一样都未放在眼里。
他关注的是王府诸多官吏的行事风格。
也是和那位殿下一样。
聪明,果决,凌厉。
还极为负责,甚至经常在傍晚时分宫门要关闭时,还有官吏小跑着进进出出,手头是拿着紧急待办的公事。
这样的场景,谭纶在京师多年,也就是在宫里的内阁和六科廊时偶然得见。
就算是六部中职差较为繁琐重要的兵部,刑部和户部,也断然没有官吏挟着文书,小跑着去办事的场景。
谭纶在这一点上尤觉奇怪。
荣王殿下是给了这些人多大的好处,使得王府官吏这般拼命卖力?
这些人不一样是童生,秀才,或是举人?
王府选拔人才的规矩也没甚不同,最多是加了诸科。
诸科考试在唐宋时还是相当正常,后来实在是因为杂科没有人应考,后来才逐渐取消。象大明的秀才,此前也是诸科之一。
明经,秀才,进士,俊士,明法,明算,明字……
唐时诸科有五十多科,现在王府似乎也就是五六科考试。
也是古人玩剩下的。
谭纶不知道荣王殿下明不明白?
真正的人才,只有唐时的进士科,还有大明的科举才出人才。
什么明法明算明字诸科,不过出些字匠,文法吏,想得到真正的人才,这诸科若是有用,也不会被罢废掉了。
当然,谭纶也不会承认,进士科和八股取士之后,取得的儒臣怕是多了。
所谓儒臣,便是善于发现问题,擅长挑刺,擅长说大道理。
但就是不擅长做事。
真的某儒臣挑刺不停,皇帝令他去做某事,他把帽子一摘不干了。
其余的儒臣便为之不平,说是这般不是待儒臣之道。
所谓儒臣,大约就是只说话,不做事,养望持重,持君子之道。
就象黄宗羲在清军都五次入关,掠生民百姓过百万,杀戮过百万时,还说什么是皇帝不修德,不以德怀远人,乃至有蛮夷为患。
就该把这等腐儒扔到辽东,叫他去和辫子兵谈怀德。
秦汉时用文法吏,儒臣屁话多了,要么不用,要么如汉武那样,把挑刺的儒臣放到边境当一个城塞塞长。
结果被人斫首级而去。
也是给那些嘴炮党提个醒,不要真以为天下事靠嘴皮子就办下来了。
魏晋之后至唐,则是以门阀治天下,哪怕唐开科举,宰相大半还是出自世家门阀。
只有宋人才真正以科举儒臣治国,至大明,则是以八股取士治国了。
汉唐宰相必出于州郡,历地方政务知民间疾苦方可为相。
大明的内阁诸相,考中进士入翰林就进了内阁快车道,很多阁老根本未经历州县实职,一路由清要之职进入内阁,就算这些人都是科举选择出来的精英,其中不乏优秀的阁老,但唯唯诺诺的庸人才是阁老中的主流,甚至毫无眼光建树,也是不足为奇。
这些东西谭纶却是看不到,因为其正处于大明内阁的扩张期,不论是杨廷和,张骢,还是夏言,严嵩,或是将要入阁的徐阶,确实都是大明精英中的一时之选。
其后的高拱,张居正更是大明内阁诸相中的异数。
阁权之强,内阁诸相能力之强,在这个时期是冠绝大明。
申时行,王锡爵,方从哲几个,也算是隆万时期的余烬,只是阁权已经不复当年。
待到天启,崇祯年间,内阁和大明王朝一样,也是在风雨飘摇之中,往日风光不复存在了。
最少在眼前,谭纶是真的看不上这些杂科选拔出来的所谓人才。
和那些识字,会算的商行伙计有什么区别?
不中举人,不为进士,始终谈不上什么人才储备。
这一点来说,倒是会令朝廷放心的多。
国初时曹国公李文忠招纳贤才,身边招揽了不少读书名士。
太祖因此大怒,斥责李文进图谋不轨。
当年宁王欲反时,也是广纳名士。
哪象眼前荣王这样,将这些贩夫走卒之流,纳入王府之中?
看来在这上头,荣王终究也是见识有限。
倒也不算可惜。
“收粮这些事,府衙不必多管了。”谭纶又看了一会,对黄通判道:“倒是下头那些和粮商勾结,想用条鞭法试行的机会压低粮价,以致群情汹汹百姓不满的,记下名字,待我来狠狠参奏办上一批。”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明1551 (999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