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巫宫,即是巫觋居住之所。此处也以司巫为最大。
而在大司巫所在的宫殿之内,大司巫听到下属的禀告,内心惊疑不定。
国内各地出现了“神迹”?南方的雨云竟然化作龙形,驾渡到了北方荒漠,降下大雨?
大司巫连忙来到宫外,抬头向北方看去。入眼所及之处,的确看到了连天阴霾。而此时,城外的大雨正在倾盆落下,但禺都并未下雨。那雨水似乎只往重灾区降落。
这一场甘霖,毫无疑问给无数正在生死中挣扎的人,带来了无尽的希望。然而,大司巫的内心却甚是复杂。
难道龙神真的存在?
大司巫看向天空,那乌云的确呈龙形,身形之长,跨越南北,入眼茫茫不知几千里之阔。
然而,所谓的龙形也是相对而论的。以这乌云的长度,又要护及旱灾重地,再加上雷鸣电闪之间,威势有余,但却终究未有真正的形状。
因此,可以说它是龙形,但如果仔细斟酌,似乎也未尽然。
“不,这世上哪有什么神明?”
大司巫思忖良久,猛地挥头散去思绪。
所谓神灵,不过是看似美好的传说罢了,这世上根本并不存在什么“龙神”!
这种想法,按理来说,并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身上,尤其,这个人还是西北国的大司巫。
他统筹群巫祭祀,管理神侍神舞。按说,应当是对神灵最虔敬的人。
但是。
事实偏偏便是如此。
正因为他是最了解祭祀的。所以,他反而是越发不信任神灵存在的。
因为他看到的多了,做的也多了,早已失去了敬畏之心。
若是龙神当真存在,那么以自己所做的事情,早便足矣有“报应”发生。不,不只是自己,在这西北国中,数千年历史之中。不知有多少巨贪巨恶,与他们相比,自己也只不过是日月面前的萤烛之火。
但是,他们之中善终者无数!而如今天下,灾民之中亦有善人不知几何。难道信神,就不会受灾了吗?
所以大司巫不信神,他只信自己。神,只是大司巫用来获取权力的一个借口,这一次的人祭便是如此。
人祭固然是平息动乱,防止叛乱的一道剜肉医疮之策。但同时,也是大司巫用来打压西北国公族,收拢集权的一种手段。
公族之中,若想自家子弟祭祀奉给龙神以后,能在帝君身旁依旧享有权力、富贵。那自当对大司巫言听计从,多加照拂。
毕竟,只有两大司巫的进言,龙神能够听得到,看得到。而这其中,更以大司巫为主。少司巫虽也可向龙神进言,却必须得给大司巫事先过目,以防言语中有不敬龙神之辞。
正因为如此,这些时日中,公族没少给大司巫好处,金银财宝与权力地位自不必说,甚至有人甘愿以其为现世神,乃至于有将其和帝君位列同祀者。
当然了。国内的公族,虽然大都相信龙神,但也并不是没有明眼人。
不过就算看破,很多人也不敢说破。一则,谁人没做过亏心之事?信其有不信其无。万一龙神真的存在呢?
二则,就连夏后昌,都将爱女少姬充当祭品以作表率了。现在谁还敢出来挑破?如果没有证据,只会大难临头。
很多不信者,最多也就是奉上大量的好处,请求大司巫在龙神那里美言几句,求子女能暂代人间之身,死后再去陪伴。
甚至,越是不信,越愿意倾家荡产去谋求功德,请大司巫赐福,甚至是送到大司巫身旁当侍者。因为对内是如此说,但对外,就得换一副说辞,须得两头都不得罪。否则就连少姬都当时便充作人祭了,公族子女有什么功德,可以死后侍神?
所以这也是大司巫宁愿国家重创,也要实行人祭的一个原因。
而如今,南方大雨转降北方。灾情得到缓解,这对他反而是有些不利的。毕竟“龙神”都已显灵,灾难也已经化解了,是不是帝君已不需要祭祀了?
大司巫左右踱步,皱眉思索。
不久后,有侍者禀报道:“禀司巫,牧正正在殿外等候!”
禺夏官制,曾以四辅,三正,六卿等为主。
四辅乃是过去辅佐夏王的四位大臣,后来在千年间渐渐被巫觋所取代。
没了四辅,下面便是三正和六卿。三正是车正、牧正、庖正。分别掌管:兵、刑、户、工、吏、礼。司巫的官职,其实要比三正低,曾归庖正管理。但如今自然不比当初。
大司巫还没有说话。又有侍者禀告,车正和庖正主事人也都接连到了。
紧接着,六卿与一些大小主事官员也接连到访。
再继续随后,地方的伯、候,也都派使者纷纷来访。
他知道这些人所来的目的是什么,便告诉侍者,让他们在殿外等候,旋即足足数盏茶时分过后,才出去接见。
果然,一见到大司巫,诸多公族贵族都接连开口,请问人祭之事。
当初灾难时,人祭乃是迫不得已的举措。哪个贵族没有子女?岂能真的愿意让子女离开自己?如今灾难有所缓释,方才过来询问。
当然,地方的伯候,与一些清醒的贵族中,也有早就被许诺“死后侍神”的人,他们过来,自然也有探听虚实的原因。
大司巫默不作声,听众人一一发问。所问的,也都是大同小异。如今龙神显灵,灾难有缓解的征兆,那人祭还要继续吗?
等众人说完,大司巫才喝了口水,不紧不慢地说道:“诸位以为,帝君为何显灵?”
“这……”
众人戛然,相互对视。
大司巫道:“正是因为,筹备人祭之事,让帝君看到了我等的诚心!筹备祭品之中,灾难依然横生不止。祭品虽大多无碍,但家中仍然受灾,其间亦有人因灾难而死。帝君不忍,方才降下甘霖,缓解灾祸!”
大司巫顿了顿,道:“我方才之所以未第一时间出来接见诸位,便是上书予帝君,帝君仁慈,方降下福泽。而甘霖并非是帝君不喜人祭,相反,还是人祭举行势在必得之要因!”
而在大司巫所在的宫殿之内,大司巫听到下属的禀告,内心惊疑不定。
国内各地出现了“神迹”?南方的雨云竟然化作龙形,驾渡到了北方荒漠,降下大雨?
大司巫连忙来到宫外,抬头向北方看去。入眼所及之处,的确看到了连天阴霾。而此时,城外的大雨正在倾盆落下,但禺都并未下雨。那雨水似乎只往重灾区降落。
这一场甘霖,毫无疑问给无数正在生死中挣扎的人,带来了无尽的希望。然而,大司巫的内心却甚是复杂。
难道龙神真的存在?
大司巫看向天空,那乌云的确呈龙形,身形之长,跨越南北,入眼茫茫不知几千里之阔。
然而,所谓的龙形也是相对而论的。以这乌云的长度,又要护及旱灾重地,再加上雷鸣电闪之间,威势有余,但却终究未有真正的形状。
因此,可以说它是龙形,但如果仔细斟酌,似乎也未尽然。
“不,这世上哪有什么神明?”
大司巫思忖良久,猛地挥头散去思绪。
所谓神灵,不过是看似美好的传说罢了,这世上根本并不存在什么“龙神”!
这种想法,按理来说,并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身上,尤其,这个人还是西北国的大司巫。
他统筹群巫祭祀,管理神侍神舞。按说,应当是对神灵最虔敬的人。
但是。
事实偏偏便是如此。
正因为他是最了解祭祀的。所以,他反而是越发不信任神灵存在的。
因为他看到的多了,做的也多了,早已失去了敬畏之心。
若是龙神当真存在,那么以自己所做的事情,早便足矣有“报应”发生。不,不只是自己,在这西北国中,数千年历史之中。不知有多少巨贪巨恶,与他们相比,自己也只不过是日月面前的萤烛之火。
但是,他们之中善终者无数!而如今天下,灾民之中亦有善人不知几何。难道信神,就不会受灾了吗?
所以大司巫不信神,他只信自己。神,只是大司巫用来获取权力的一个借口,这一次的人祭便是如此。
人祭固然是平息动乱,防止叛乱的一道剜肉医疮之策。但同时,也是大司巫用来打压西北国公族,收拢集权的一种手段。
公族之中,若想自家子弟祭祀奉给龙神以后,能在帝君身旁依旧享有权力、富贵。那自当对大司巫言听计从,多加照拂。
毕竟,只有两大司巫的进言,龙神能够听得到,看得到。而这其中,更以大司巫为主。少司巫虽也可向龙神进言,却必须得给大司巫事先过目,以防言语中有不敬龙神之辞。
正因为如此,这些时日中,公族没少给大司巫好处,金银财宝与权力地位自不必说,甚至有人甘愿以其为现世神,乃至于有将其和帝君位列同祀者。
当然了。国内的公族,虽然大都相信龙神,但也并不是没有明眼人。
不过就算看破,很多人也不敢说破。一则,谁人没做过亏心之事?信其有不信其无。万一龙神真的存在呢?
二则,就连夏后昌,都将爱女少姬充当祭品以作表率了。现在谁还敢出来挑破?如果没有证据,只会大难临头。
很多不信者,最多也就是奉上大量的好处,请求大司巫在龙神那里美言几句,求子女能暂代人间之身,死后再去陪伴。
甚至,越是不信,越愿意倾家荡产去谋求功德,请大司巫赐福,甚至是送到大司巫身旁当侍者。因为对内是如此说,但对外,就得换一副说辞,须得两头都不得罪。否则就连少姬都当时便充作人祭了,公族子女有什么功德,可以死后侍神?
所以这也是大司巫宁愿国家重创,也要实行人祭的一个原因。
而如今,南方大雨转降北方。灾情得到缓解,这对他反而是有些不利的。毕竟“龙神”都已显灵,灾难也已经化解了,是不是帝君已不需要祭祀了?
大司巫左右踱步,皱眉思索。
不久后,有侍者禀报道:“禀司巫,牧正正在殿外等候!”
禺夏官制,曾以四辅,三正,六卿等为主。
四辅乃是过去辅佐夏王的四位大臣,后来在千年间渐渐被巫觋所取代。
没了四辅,下面便是三正和六卿。三正是车正、牧正、庖正。分别掌管:兵、刑、户、工、吏、礼。司巫的官职,其实要比三正低,曾归庖正管理。但如今自然不比当初。
大司巫还没有说话。又有侍者禀告,车正和庖正主事人也都接连到了。
紧接着,六卿与一些大小主事官员也接连到访。
再继续随后,地方的伯、候,也都派使者纷纷来访。
他知道这些人所来的目的是什么,便告诉侍者,让他们在殿外等候,旋即足足数盏茶时分过后,才出去接见。
果然,一见到大司巫,诸多公族贵族都接连开口,请问人祭之事。
当初灾难时,人祭乃是迫不得已的举措。哪个贵族没有子女?岂能真的愿意让子女离开自己?如今灾难有所缓释,方才过来询问。
当然,地方的伯候,与一些清醒的贵族中,也有早就被许诺“死后侍神”的人,他们过来,自然也有探听虚实的原因。
大司巫默不作声,听众人一一发问。所问的,也都是大同小异。如今龙神显灵,灾难有缓解的征兆,那人祭还要继续吗?
等众人说完,大司巫才喝了口水,不紧不慢地说道:“诸位以为,帝君为何显灵?”
“这……”
众人戛然,相互对视。
大司巫道:“正是因为,筹备人祭之事,让帝君看到了我等的诚心!筹备祭品之中,灾难依然横生不止。祭品虽大多无碍,但家中仍然受灾,其间亦有人因灾难而死。帝君不忍,方才降下甘霖,缓解灾祸!”
大司巫顿了顿,道:“我方才之所以未第一时间出来接见诸位,便是上书予帝君,帝君仁慈,方降下福泽。而甘霖并非是帝君不喜人祭,相反,还是人祭举行势在必得之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