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巫如此一说,诸多公族贵族也都不知道该如何说好了。
他此言语,自然是将雨云甘霖之功,强加到了自己的头上。
在场众人也不是傻子。对大司巫的话,也只是将信将疑。毕竟大司巫之前还说过,唯有人祭,方能缓解灾厄,现在就改了。
可是,大司巫毕竟位高权重,在此之前也做过很多功课。将禺夏数千年间但凡灾荒祭祀的例子一一拿出来比对,最后巧妙地将功劳都放在了这次人祭筹备的头上。
现如今,叛乱已被镇压的差不多。只有少数流匪。大司巫言谈之中,甚至将之前的灾难联系到镇压叛乱之上,说的有模有样。
最后,见公族众人还在疑虑。大司巫也看出了他们的真实顾虑。
公族真正顾虑的,现如今比起权利地位,可能反而是自己的子女。
虽说,帝王将相家中,常发生因权相杀的事情。但是也未必尽皆如此,哪有真的能看淡了感情的?
而且禺夏虽然也以男人为左,但女子的地位也是不低。
少司巫和诸多女巫师存在,便是个例子。在禺夏,女官亦是不少。
女子地位不低,以至于婚姻制度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虽然,也是多种形式并存,但大多王公贵族都只有一个妻子,还没有出现“妾”的概念。甚至,妻子的地位也很高。
这是禺夏延续夏朝而来的制度。当然了,不少男人私下里也有不少情人,但还远远未达到公开称呼的地步。
因此,公族的子女不多,往往一家只有两三个。也更加珍惜疼爱。
大司巫明白这点以后,便说道:“诸位,此次祭祀,与以往人祭不同。送祭者乃是侍奉于神灵左右,因此只需将祭品置于龙舟之内,送入大海之上。届时龙神自会显灵,接他等去入神殿。”
此话,让诸多公族放心了许多。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人祭会采取以往对俘虏的人祭。将祭品与三牲六畜共处之,或刨心烹煮,各自有之。
但大司巫既然能提出将祭品送入西北海,甚至当日龙神还会显灵,那么此事可信度便也大大增加了。
顺带一提,夏商周三朝。夏朝君主皆为“夏后氏”。
例如大禹之子夏启,便被称作后启或夏后启。禺夏继承了许多夏朝的称谓,虽实质不像,但也有几分形似。
而这夏后氏,也在其一。
“后”的意思,是后土,也就是大地。禺夏统领大地,崇信神灵。因此君主自称为“后”,祭神拜天,信仰帝君。
而龙神帝君的“帝”字,其实就是神的意思。即天帝、上帝。
夏桀暴虐,商汤反之。假借神名,自称神君。而商朝的君主身为他的子孙,死后也都可封神,因此商朝的君主生前为王,死后都称为“帝”。
而周朝之所以称“天子”,则是因为,文王、武王不敢僭越。虽然那个时候纣王失了气数,但毕竟仍然是“神”。如果直接讨伐,必定不得民心。
《易传》有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文王和武王,乃是“奉天”来归正纣王的,而这个“天”,其实便是商朝之祖。文王和武王自称“天子”,意思也是帮商祖收拾不肖子孙。
因为这三朝的关系,所以祭神所祭拜的也各自不同。
夏朝是真的在祭天。如今禺夏乃是夏朝当年的分支之一,便是诚心祭祀“挽天倾”的龙神,并尊奉其为“帝君”。
商朝祭天,其实可能更多的成分是祭祖。而周朝,则将“天”和“祖”合而为一。
故而,若论祭祀的单纯度,禺夏是很单纯的。而且大部分也信任龙神。大司巫如此一说,众人便也好歹都接受了。
虽说如此。
此时,远在西北天中的苏叶,却将一切都看在眼中。
他并没有发出什么感慨,只是看着火焰中燃烧的“大司巫”的模样,微微摇了摇头。
人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很多事情,从事外的角度来看,清晰可见。但身在局中,则会过度地胡思乱想。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刻意将事情往好了看。
直到灾难真的发生了,才往往悔之晚矣。
那禺夏的三正六卿,诸多官员、伯、候是如此。
禺夏的君主夏后昌,少司巫也是如此。
而大司巫,仍然还是如此。
三正六卿,虽然隐约猜到了大司巫在蒙骗他们,夏后昌的少姬只是一个牺牲品,但仍然愿意往好了想。夏后昌也明明知道灾难及至如此龙神还未显灵,却仍然认为自己心不够诚。
现在,大司巫则是明明感受到了“警示”,却还是一意孤行,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一切反而能够利用下来,成为自己掌权独尊的助力。
对此苏叶并没有嘲讽。
因为一环扣一环,也许自己在嘲讽别人的时候,也会在不知觉中,陷入到这种局中者的身份。
但是。
事到如今,苏叶已无法姑息了。
在送走三正六卿等王公贵族以后,大司巫又秘密召集巫师心腹。
所商量的,当然是秘密在龙舟上做手脚。这大司巫,倒也算是足智多谋,竟略同天象之术。看出了祭祀当日,西北海必有大雾。届时只要做好排场,自然能够将诸多祭品送入西北海。
当然了。大司巫也是在赌。
他倒是不担心祭祀会出问题,被人看出破绽。而是担心,万一这第一次祭祀成功了,灾难又席卷而来了,那该怎么办?
若是灾难没缓解,他有的是说辞。而如今,则必须要做更多的后手。以防止人祭成了,灾难重来,落得人口实,反被拆穿。
当然。他绝对想不到,苏叶不会再等到那个时候了。
因为灾难缓解的缘故,大司巫急不可耐,在数日之中多次动员,又亲见君主夏后昌,多次信口开河,硬生生将消灾之功嫁接到了自己的头上。终于,把祭祀之日定在了五日后。
五日后,终于,西北海之畔,祭祀大典开始!
他此言语,自然是将雨云甘霖之功,强加到了自己的头上。
在场众人也不是傻子。对大司巫的话,也只是将信将疑。毕竟大司巫之前还说过,唯有人祭,方能缓解灾厄,现在就改了。
可是,大司巫毕竟位高权重,在此之前也做过很多功课。将禺夏数千年间但凡灾荒祭祀的例子一一拿出来比对,最后巧妙地将功劳都放在了这次人祭筹备的头上。
现如今,叛乱已被镇压的差不多。只有少数流匪。大司巫言谈之中,甚至将之前的灾难联系到镇压叛乱之上,说的有模有样。
最后,见公族众人还在疑虑。大司巫也看出了他们的真实顾虑。
公族真正顾虑的,现如今比起权利地位,可能反而是自己的子女。
虽说,帝王将相家中,常发生因权相杀的事情。但是也未必尽皆如此,哪有真的能看淡了感情的?
而且禺夏虽然也以男人为左,但女子的地位也是不低。
少司巫和诸多女巫师存在,便是个例子。在禺夏,女官亦是不少。
女子地位不低,以至于婚姻制度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虽然,也是多种形式并存,但大多王公贵族都只有一个妻子,还没有出现“妾”的概念。甚至,妻子的地位也很高。
这是禺夏延续夏朝而来的制度。当然了,不少男人私下里也有不少情人,但还远远未达到公开称呼的地步。
因此,公族的子女不多,往往一家只有两三个。也更加珍惜疼爱。
大司巫明白这点以后,便说道:“诸位,此次祭祀,与以往人祭不同。送祭者乃是侍奉于神灵左右,因此只需将祭品置于龙舟之内,送入大海之上。届时龙神自会显灵,接他等去入神殿。”
此话,让诸多公族放心了许多。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人祭会采取以往对俘虏的人祭。将祭品与三牲六畜共处之,或刨心烹煮,各自有之。
但大司巫既然能提出将祭品送入西北海,甚至当日龙神还会显灵,那么此事可信度便也大大增加了。
顺带一提,夏商周三朝。夏朝君主皆为“夏后氏”。
例如大禹之子夏启,便被称作后启或夏后启。禺夏继承了许多夏朝的称谓,虽实质不像,但也有几分形似。
而这夏后氏,也在其一。
“后”的意思,是后土,也就是大地。禺夏统领大地,崇信神灵。因此君主自称为“后”,祭神拜天,信仰帝君。
而龙神帝君的“帝”字,其实就是神的意思。即天帝、上帝。
夏桀暴虐,商汤反之。假借神名,自称神君。而商朝的君主身为他的子孙,死后也都可封神,因此商朝的君主生前为王,死后都称为“帝”。
而周朝之所以称“天子”,则是因为,文王、武王不敢僭越。虽然那个时候纣王失了气数,但毕竟仍然是“神”。如果直接讨伐,必定不得民心。
《易传》有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文王和武王,乃是“奉天”来归正纣王的,而这个“天”,其实便是商朝之祖。文王和武王自称“天子”,意思也是帮商祖收拾不肖子孙。
因为这三朝的关系,所以祭神所祭拜的也各自不同。
夏朝是真的在祭天。如今禺夏乃是夏朝当年的分支之一,便是诚心祭祀“挽天倾”的龙神,并尊奉其为“帝君”。
商朝祭天,其实可能更多的成分是祭祖。而周朝,则将“天”和“祖”合而为一。
故而,若论祭祀的单纯度,禺夏是很单纯的。而且大部分也信任龙神。大司巫如此一说,众人便也好歹都接受了。
虽说如此。
此时,远在西北天中的苏叶,却将一切都看在眼中。
他并没有发出什么感慨,只是看着火焰中燃烧的“大司巫”的模样,微微摇了摇头。
人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很多事情,从事外的角度来看,清晰可见。但身在局中,则会过度地胡思乱想。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刻意将事情往好了看。
直到灾难真的发生了,才往往悔之晚矣。
那禺夏的三正六卿,诸多官员、伯、候是如此。
禺夏的君主夏后昌,少司巫也是如此。
而大司巫,仍然还是如此。
三正六卿,虽然隐约猜到了大司巫在蒙骗他们,夏后昌的少姬只是一个牺牲品,但仍然愿意往好了想。夏后昌也明明知道灾难及至如此龙神还未显灵,却仍然认为自己心不够诚。
现在,大司巫则是明明感受到了“警示”,却还是一意孤行,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一切反而能够利用下来,成为自己掌权独尊的助力。
对此苏叶并没有嘲讽。
因为一环扣一环,也许自己在嘲讽别人的时候,也会在不知觉中,陷入到这种局中者的身份。
但是。
事到如今,苏叶已无法姑息了。
在送走三正六卿等王公贵族以后,大司巫又秘密召集巫师心腹。
所商量的,当然是秘密在龙舟上做手脚。这大司巫,倒也算是足智多谋,竟略同天象之术。看出了祭祀当日,西北海必有大雾。届时只要做好排场,自然能够将诸多祭品送入西北海。
当然了。大司巫也是在赌。
他倒是不担心祭祀会出问题,被人看出破绽。而是担心,万一这第一次祭祀成功了,灾难又席卷而来了,那该怎么办?
若是灾难没缓解,他有的是说辞。而如今,则必须要做更多的后手。以防止人祭成了,灾难重来,落得人口实,反被拆穿。
当然。他绝对想不到,苏叶不会再等到那个时候了。
因为灾难缓解的缘故,大司巫急不可耐,在数日之中多次动员,又亲见君主夏后昌,多次信口开河,硬生生将消灾之功嫁接到了自己的头上。终于,把祭祀之日定在了五日后。
五日后,终于,西北海之畔,祭祀大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