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4章 成长与告别(1)

作品: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作者:张文亮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11-21 19:36|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999txs.com)

跟随上帝的脚步行,生命变成奇妙的旅程。他只是朝向正确的路上走,上帝却在他周遭,画出一个个美丽的花园。

家世与童年

掉到溪里的男孩

历史像一条发出有趣曲调的小溪,众人永远猜不出下一个最佳音符会在哪里出现。上帝的恩典也是叫人难猜,在人永远想不出的角落,忽然放下一颗石头,在历史的小溪上溅起美丽的水花。“啤!”的一声,个名叫大卫·李文斯顿(DavidLivingstone,以下皆称李文斯顿)的男孩掉到小溪里,他的手里还抓着一条刚钓起的鲑鱼呢!

1813年3月19日,李文斯顿生于苏格兰克莱德河(ClydeRiver)畔的布兰第里(Blantyere)镇。他的父亲尼尔·李文斯顿(NeilLivingstone)是一个茶叶商人,在布兰第里开了一间茶叶店,并常到附近的格拉斯哥(Glasgow)贩卖茶叶。格拉斯哥是苏格兰的第一大港,酒店很多。尼尔·李文斯顿在年轻时就相信耶稣基督的救恩,成了基督徒。酒店的老板经常向尼尔·李文斯顿购买茶叶,想请他喝一杯酒,但他却坚持不喝酒,赢得了“不沾酒茶壶”的外号。

格拉斯哥有个律师,名叫韩特(GavinHunter),他被当地人称为“穷人的律师”。韩特是法律界的异类,他是个敬虔的基督徒,经常为穷人打官司,且不收费用。韩特听到这个“不沾酒茶壶”的故事,就经常请尼尔·李文斯顿来家里喝茶,不久,就把女儿爱格尼丝·韩特(AgnesHunter)嫁给这名年轻人。这对夫妇后来生了三个男孩与两个女孩,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之称的李文斯顿,就是第二个男孩。

伟大探险家的基本操练

尼尔·李文斯顿的坚持,使得茶叶生意略受影响。布兰第里是个小镇,人口不足2000人,买茶的顾客不多。李文斯顿后来写道:“我的家里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刻着:‘宁愿诚实而穷,不愿虚谎而富。’父母的遭遇,就是我小时候最爱听的故事,他们是我一生最好的榜样。他们教导我四点,使我一生受用。第一是勤劳的美德。勤劳是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第二是节俭的生活。节俭是对物质需用的节制,以最少的需求去面对每天该尽的责任。第三是读书的习惯,使我一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第四是敬畏上帝。敬畏上帝是上帝塑造人性格的钢骨。”这四点对于李文斯顿后来在非洲的生活,极为有用,以至过去几千年来许多探险家无法达成的使命,李文斯顿达成了。探险成功的关键,不在探险队的人多、设备精良、粮食充足、享有盛名,而在人的勤劳、节俭、爱读书与对上帝的敬畏——这些看似与探险没有直接相关的事上。

李文斯顿的父亲是一个喜好大自然的人。在星期日聚会后,他常带着五个孩子,在克莱德河畔捡化石,辨认树木,采集昆虫。这对李文斯顿的一生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一个善于观察大自然的人,无论到哪里去,在森林中,或在草原上,或在沙漠里,都不会无聊,周遭的一切会成为有趣的观察对象。

小孩钓大鱼

李文斯顿从小就会用铁线自制不同尺寸的鱼钩,用来钓不同大小的鱼。有一次,他用一个大鱼钩钓到一条大鲑鱼,抓这条鱼时一不小心跌到水里,他在水里挣扎一阵,从水中起来时,手上仍然抓着鱼,没有因为一惊慌就乱了手脚。

但对一个小孩而言,这条鱼实在太大了。李文斯顿把自己的长裤脱下来,将裤管的尾端绑起来,将鲑鱼放在裤管里,只穿着短裤背着鱼回家。回到家时,鲑鱼还是活的。李文斯顿的母亲将这条鲑鱼做成一顿丰富的晚餐。李文斯顿的父母对于孩子能够临危不乱,印象很深刻。

一个伟大探险家的特质,从小就慢慢地显露出来。

喜欢读书的孩子

1820年,李文斯顿进入布兰第里小学就读。1823年,苏格兰受到贸易不景气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大跌,许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买茶叶的人就更少了。同年,李文斯顿与父亲、哥哥都进人镇上的棉纱厂工作。兄弟两人下班后再去念小学的夜校,直到晚上10点钟才能回家,隔天早上6点钟起床,又要准备去棉纱厂上班。

李文斯顿第一个星期的薪水是5先令。他给母亲一半的薪水,另一半的薪水买陆第曼(Ruddiman)所著的简易词典《拉丁文初16阶》(RudimentsofLatin)。这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一个10岁的孩子,将他获得的第一笔钱不是拿去吃喝,而是买一本词典。一个孩子以后会不会做大事,从他小时候用钱的选择,就可以看出一点端悦。

将书本放在纺纱机上的阅读法

李文斯顿的工作是纺纱机的操作员。他把学校的课本打开,插在纺纱起重机的架子上,每当他经过这个起重机,就在课本旁边读几段内容。就在纺纱机的轰隆声中,他学习了学校的功课。他的同事看他勤劳地工作与读书,就给他取了个“驴子”的外号。

除了课本之外,李文斯顿也在起重机旁读了不少课外书。他读了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的文集、卡拉培尔(Culpeper)所著的《草本植物》(Herbal)、苏格兰史与整本的新约圣经等,还背下旧约圣经“诗篇”第119篇。

梦想家的每周奇遇记

李文斯顿后来提到:“我小时候最爱读的是‘信仰单张协会’(ReligiousTractSociety)所出版的《游客周刊》(WeeklyVistors)0这周刊里有一个“孩子的同伴与老师的教案”(Child’sCompanionandTeacher’sOffering)专栏,连载世界各地宣教士与探险家所遇到的有趣事迹。这个专栏的作者自称为‘老韩福瑞’(OldHumphrey)o不只是李文斯顿爱读这个专栏,他们全家人都爱读,经常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梦想到各地探险。

读书与工作之外,李文斯顿小时候最喜欢的娱乐是钓鱼。鲑鱼在克莱德河上溯的时候,他知道河里有一个隐密处,他称为“鲑鱼坑”(SalmonPool),在那里总是可以钓到特大号的鲑鱼。他后来写道:“我站在水中钓鲑鱼,有时不知不觉站得太久,脚趾头都被水泡得松肿了。”

老士官长最难打的一仗

布兰第里小学附近,住了一位老士官长柏奇(ThomasBurke)。在英法之战时,柏奇是英国威灵顿公爵(DukeofWellinon)麾下最骁勇善战的游击队员之一。1808至1814年之间,柏奇在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区,多次击败拿破仑的骑兵队。战争中柏奇屡次受伤,仍继续参加战斗,直到1814年威灵顿公爵打败拿破仑后,柏奇才退伍回到布兰第里。

柏奇非常喜欢小孩子,他经常召聚孩子到他身边,讲他在战争中各种出生人死、紧张危险的战役。这些战争故事不仅小孩爱听,大人也爱听。但是柏奇每讲完一场战役后,就说这不是他最难打的一仗;讲了另一场更惊险的战役后,又说这也不是他最难打的一仗。听众后来实在忍不住了,追问柏奇:“哪一场是你最难打的战役呢?”

柏奇末了才说:“我一生最难打的战役,就是我内心的争战。这是我的元帅——耶稣基督——率领我打赢的。”李文斯顿常听柏奇讲故事,后来他忘记了老士官长打过哪些战役,只记得老士官长那一场最难打的战役。每逢星期日,老士官长一早就摇着召集军队用的军铃,带孩子上教会,柏奇的孩子队伍中就有李文斯顿。

为上帝尽贵的老师

在布兰第里教会里,有一个主日学老师名叫汤玛斯(DavidHoggThomas),他是对李文斯顿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人。李文斯顿晚年时,常提到汤玛斯对他的劝勉:“如果你的信仰只是为了追求突发式的感动或神迹,试探与引诱将迟早会追上你的。反之,如果你把每天所该尽的职责,都交托在上帝的手中,并且学习在这些事情上与上帝同行,你的信仰会更扎根于真实生命中。成为一个基督徒是成为一个踏实的人,他亲手所做的,永远比他嘴巴所讲的更多。真实的信仰,是上帝使人成为真实的人,每天安静、确实地去做他该做的事情。这正如耶稣基督所说的:‘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后来汤玛斯患病,自知即将过世。在离世的那一天,他将主日学所有的孩子,包括李文斯顿,全都召集到他的床边,为每一个学生提名祷告,将学生一一放在上帝手中后才安息。

中学时期的抉择

把贫穷当成一种教育方式

李文斯顿在布兰第里纺纱厂工作了13年。因为小学与中学都是念夜校的缘故,他在23岁的时候,才自高中毕业。在别人看来,晚了四五年才从高中毕业是贫穷带来的不幸,李文斯顿却写道:“贫穷是给孩子的一种良好训练,虽然训练的过程有点严峻——如同给一只牛犊背负一个轭,刚开始牛犊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后来辄使得牛犊成长得更强壮……而且,贫穷使我对受苦的人有一种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如果人生能够有下一次我还是会选择这种卑微的起步李文斯顿最喜欢的课程是自然科学,他在学校学到制作植物与动物标本的技术,矿物的分类也是他拿手的科目。布兰第里镇附近的石头与植物,他几乎可以全部一一加以分辨。

-生的转折点

有天晚上,李文斯顿自外晚归,家里的人都已睡了。李文斯顿发现自己忘了带钥匙,他并没有在门外大声敲门,而选择坐在门前的台阶,度过漫漫长夜。清晨,母亲起来开门,才发现儿子睡倒在门口。他不仅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学校也是守规矩出名的好学生。他的同学称他为“邮票”(Stamp),因为他承诺的事一定做到,就像邮票一样可靠。不过这位一流的好学生却有自己的困扰。

1857年,李文斯顿在写《布道旅程》(MissionTravels)-■书时,一开始就写道:“我年轻时候最大的痛苦,就是从我小时候,父母就一直教导我的《圣经》真理。我对《圣经》所写的救赎真理——耶稣为人钉十字架,流血赦免人的罪——都很清楚,但是没有亲身经历罪被赦免的感觉。12岁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是一个罪人,我心里经常盘踞着堕落的念头,经常忍不住地说谎。我常想,如果我再努力克制自己一点,就会变得更好一点。结果我愈努力,我的心挣扎得愈厉害。我不仅持续地在做错事,我的内心也没有平安。我不敢相信耶稣的拯救,因为我还不够好。我如果不是一个好人,怎么配称为上帝的儿女呢?我常想等我变得更好一点,才来相信耶稣。但是我如何变得更好呢?我想可能需要一个超然的神迹,才能平抚我的挣扎。不过我一直没有经历什么超然的神迹。”

李文斯顿继续写道:“直到我20岁那年,读到迪克博士(Dr.ThomasDick)所著《一个有盼望的人生观》(PhilosophyofaFutureState)一书时,我才发现一颗巳经堕落的心,不会产生行善的纯正动机;一颗充满虚谎的心,无法分辨真实的神迹。我唯一能做的只有靠着基督无限的怜恤与恩典,谦卑地相信。在基督救赎恩典里,我唯一的责任与行动,就是立刻地相信与接受救恩。虽然我在接受基督的那一刻,软弱的心依然动摇,但我知道他为我死,我为他活。”

钢铁的人生

虽然李文斯顿在接受耶稣基督救恩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经历,上帝的生命与恩典却巳经进入李文斯顿的心中。即使后来中非洲的环境,艰难到彷佛是天如钢、地如铁,但是李文斯顿的心中有一个属天的生命,比外界的一切更刚强。救恩不是他一时的经验,而是他一生的体验。

李文斯顿成为基督徒后,他仔细地査考《圣经》,并阅读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的作品,参加汉米尔顿教会(HamiltonCongregationalChurch)的聚会。

呼召的来临

1835年,李文斯顿读到荷兰宣教士郭实腊(K.F.A.Gutzlaff)所写的《中国的呼声》(AppealofChina):“听!在中国那一片禾场上,成千上万未能听见福音者在呐喊,为什么我们的回应只是一声叹息,那传福音的人在哪里?海外宣教士为何总是那么少?”这一段话,深扎李文斯顿的心。李文斯顿写道:“我的一生,除了解救人的灵魂之外,没有第二个选择。我将全力朝此目标,装备自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999txs.com)”查找最新章节!